今天给各位分享江苏无锡发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苏无锡发展产业的有利条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 无锡惠山寺秋景。摄影/斧头哥-风物君语-江南惊艳了天下无锡浓缩了江南无锡,是“袖珍版”的江南。她既有古典江南的韵味——南边坐拥太湖,北部通江达海,运河穿城而过,“江河湖海”是她的底色江苏无锡发展;作为曾经的丝都、米市、布码头、钱码头,“鱼米之乡”是她的基因;听评弹、唱锡剧,咿咿呀呀,“吴侬软语”是她的腔调。
▲ 太湖绝佳处,毕竟鼋头渚。图/视觉中国她又具备现代江南的富饶——早在2017年进入“万亿俱乐部”,人均GDP常年领跑全省、位居全国前三,更有常驻“全国百强县”前十的江阴、宜兴鼎力相助……即便在强手如云的“江苏十三太保”中,无锡也名列前茅。
▲ 2019江苏各市GDP排行榜。制图/F50BB另一方面,无锡还展现出了江南人的温情——为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辟专门的服务通道,大开方便之门;将高速公路旁一座不起眼的服务区,打造成顶配商场,号称“服务区中的爱马仕”。
▲ 俯瞰无锡蠡园四季亭。摄影/斧头哥就连“江南人嗜甜”的印象,也被无锡人发挥得淋漓尽致——猪油渣放糖、小笼包放糖、肉酿面筋也放糖……锡帮菜里的霸主“肉骨头”(酱排骨),更是“嗜甜如命”和“浓油赤酱”的完美结合。如果说苏州如同江南望族出身的“大家闺秀”,那么无锡,则是小桥流水人家里走出来的“小家碧玉”,更为鲜活可爱。在无锡,一切关于江南的幻想,都生动了起来。
向左滑动▲ 不同时节的无锡景象江苏无锡发展:无锡古运河雪景、鼋头渚长春桥樱花、无锡惠山古镇张公祠古银杏、灵山大佛。图1/视觉中国,图2、3摄影/斧头哥,图4摄影/尹文杰
一湖一河一江,如何塑造无锡江苏无锡发展?从地图上看,无锡的形状如同一只“大闸蟹”——太湖是她的躯体和根基,近四分之一的太湖之水,构成了无锡的水乡底色;运河则是她的大动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无锡城,带来了千载的富贵风流;而她的两只“大螯”——江阴和宜兴,一面往北探入长江,一面延伸至苏、浙、皖交界处的宜溧山地。
▲ “大闸蟹”无锡地形示意。制图/F50BB在这片江湖山河之间,即是无锡,一座面积仅相当于0.55个苏州的“小城”。数千年来,无锡境内的太湖、运河与长江相继发力,不断将她向前推进。
▲ 南长街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摄影/王生晖太湖时代首先到来的是太湖时代。
▲ 无锡蠡湖万象城。摄影/斧头哥“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之水塑造了河网密布的水乡江南,而在环绕太湖的一片区域内,无锡的地理位置却是最为得天独厚的——这里的地势相对较高,土层也更加坚实,境内还分布着残丘,最为知名的,即是今天遥遥相对的锡山和惠山——在文明的早期,由于时常湖沼泛滥、洪水滔天,太湖流域的先民们大多只能定居在水边高地上,因此,先天优渥的无锡格外引人注目。
▲ 人民路遥望惠山。摄影/斧头哥3000多年前,周人泰伯、仲雍跋山涉水来到梅里(今无锡梅村),建立句(gōu,勾)吴国,率领着“断发文身”的江南居民,成为了江南的第一批“拓荒者”,是为“泰伯奔吴”。当时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泰伯奔吴”带来了周原上的先进技术,开掘了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渎(今伯渎河),引水灌溉农田、疏通航道;又在太湖之畔的沃土上饲养禽畜、种桑养蚕,为后来吴国称霸一方,攒下了丰厚家底。
▲ 梅里古都中华德城。摄影/荣兴益
▲ 梅村泰伯庙内的泰伯塑像。摄影/沈生华而无锡,则成为了太湖流域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区域,进而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吴地文化,直至吴王诸樊(公元前560-前548年)迁都苏州之前,吴国政权的活动范围主要就在无锡一带。可以说,无锡,就是今天人们眼中“江南水乡”最初的模样。
▲ 无锡荡口古镇、南泉村。图1摄影/文玉,图2摄影/尹文杰运河时代随之而来的是运河时代。从位置上看,无锡是京杭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江南运河的中央节点之一,正处于苏州与常州两座大城之间。尽管古代的无锡长期以来都只是常州下属的一座“小县城”,但却像是江南繁华的一个缩影。
▲ 运河贯穿锡城。图/视觉中国运河带来的,首先是贸易的繁荣。江南运河建成之后,除了稻米,棉和丝成为了太湖平原地区最为紧俏的两种农产品,而紧挨着航运中心的无锡,作为由长江进入苏州的中转站,逐渐成为了丝都和布码头;到了清代,无锡更是由于地近长江,发展为天下“四大米市”之一。如同流水不绝的,还有无锡传承千载的文脉。从宋代时“程门立雪”的杨时,南归无锡创建了东林书院;到明代的“东林先生”顾宪成,撰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不知激励了古今多少文人士子。
▲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摄影/微博@也就那样对于无锡来说,运河时代的跨度实在太大——从泰伯仲雍的筚路蓝缕、吴越争霸的刀光剑影,到隋炀帝的南巡江都、乾隆的“六下江南”……自先秦至晚清,无锡的命运一直随着运河的烟波起落。长江时代此后则是浩荡而来的长江时代。无锡与长江本无缘。然而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苏南模式”崛起的乡镇企业,让无锡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江阴与宜兴的加盟,赋予了她通江达海的底气,使得无锡一跃成为当时江苏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无锡以0.55个苏州的面积,在经济发展上曾压制了“老大哥”苏州十余年,即便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也是在1994年才首次超过无锡。
▲ 江阴长江大桥。摄影/李勖晟当然,身为“江苏十三太保”的一员,无锡自然逃不过“散装”的命运——无锡内部的“散装”,来自实力强劲的两大县级市,江阴和宜兴。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江阴,坐拥着年吞吐量超过一亿吨、沟通大江大海的江阴港,GDP常年领跑全市,更有凭“一村之富”在全国家喻户晓的华西村。
▲ 华西村。摄影/黄丰而全力布局环保科技产业、拥有“中国电缆城”官林镇的宜兴,也远不止是一个专业搞紫砂壶的“小镇”,在2020年百强县榜单上赫然排到了第7位。无锡是水做的。太湖、运河与长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持续的繁荣,同时,也塑造了无锡人如水一般通达、“不争”的性情。
▲ 宜兴竹海。图/视觉中国
无锡人:天下第二也挺好无锡人钱钟书在《围城》里吐槽无锡:“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上海)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上泥土气,这算他们的民风。”
▲ 无锡惠山区洛社农家的年味儿。图/视觉中国
▲ 无锡古运河畔三里桥健身的老人。图/视觉中国事实上如果往好处看,也可以说:无锡人有铁的坚韧、豆腐的淡泊、轿子的稳健,还加上追求乡土生活的惬意,倒也符合无锡人“不争第一”的性情——车牌是“苏B”,经济排行多年稳居前三,任你南京和苏州谁是大哥,无锡都只默默站在“第二梯队”,连惠山脚下的泉水,也自称“天下第二泉”……
▲ 锡惠公园天下第二泉。摄影/缪克强这种不刻意、不强求的心态,让无锡不像苏州、常州那样自古注重科举诗文、状元才子一大把,反而善于出各行各业的人才。
▲ 无锡古代名人知多少?制图/刘震宇论绘画,东晋“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元代“元四家”之一的倪瓒,都是无锡人;近现代则有画坛大家徐悲鸿、吴冠中,都是宜兴人。论音乐,江阴人刘天华是近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号称“二胡鼻祖”;无锡人华彦钧(阿炳),则凭借一首《二泉映月》名传天下。
▲无锡现代名人知多少?制图/刘震宇
更为重要的是,无锡人注重实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就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到1937年,无锡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并相继崛起了一大批实业家。
▲ 无锡主要工业晚清及民国发展示意图。制图/F50BB最为知名的荣氏兄弟(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在1913年于上海新闸桥西光复路创办了福新面粉厂,此后又将目光转向纺织业,两年后在西段的周家桥创办了申新纱厂,在苏州河边建立起了他们的“面粉王国”和“棉纺王国”。而无锡的商业资本家上海创业成功后,往往会回到家乡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发展。
▲ 1933-1934年间六大工业城市概况。制图/F50BB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普通市民来说,无锡是个讲究“惬意”、“适意”的地方。诚如无锡人张佳玮所说:“每次回到无锡去,没什么天高海阔的,大概是:见着爸妈了,先吃一碗馄饨一笼汤包。然后陪爸妈逛蠡湖,遛狗;吃羊肉汤,加葱;吃粢饭团和藕丝毛豆,吃桂花糖芋头。就过过小日子吧。”无锡人的这种“不争”、“适意”,同样反映在他们独特的饮食中,“爱吃甜的人,日子一定过得不差”。
▲ 从上至下:图1:无锡历史文化街区小娄巷的唯一住户,花为150岁的清代牡丹,摄影/微博@也就那样;图2:荡口古镇着汉服合影的情侣,摄影/归祖玲;图3:锡剧《珍珠塔》剧照。摄影/沈生华
无锡有多甜?如果在某件事上,无锡人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那一定吃甜。据说苏州人调侃无锡人爱吃甜,会说“无锡人吃阳山水蜜桃,还有蘸绵白糖吃”——这么讲一来是认可无锡的阳山水蜜桃确实品质好,二来则是无锡人吃甜的功力确实天下无双。
▲ 无锡小笼馒头。摄影/戈文,图/图虫·创意小笼馒头,江南人都爱吃,但无锡小笼的甜蜜,即便是江浙沪的邻居也未必“吃得消”——一口下去,汤汁首先涌出,加入了酱油和糖调味让汤汁变得鲜甜,汁水刺激舌尖味蕾,紧接着是内馅儿,纯肉、荠菜、还有稀罕的刀鱼馅儿,全部都带着一丝鲜甜。1981年出版的《家常点心》老菜谱上,记录着普通鲜肉小笼和无锡小笼的制作方法:
鲜肉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一块,猪精肉三斤,黄酒五钱,细盐一两二钱,白糖一两二钱,酱油五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二斤四两,葱姜末、胡椒粉少许。无锡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半块,猪精肉五斤,黄酒一两,细盐一两,白糖一斤,酱油一两三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三斤五两,葱花一两,姜末五钱。单是白糖用量这一项,就足以让非甜食爱好者望而却步。“肉酿面筋”,则是无锡菜中另一道将甜咸完美结合的菜。“生麸”也就是“水面筋”,是将小麦粉反复揉洗过后的副产品,揉成小球后在油锅里一炸,面筋便迅速膨胀开来,变成了金黄酥脆、稀疏多孔的油面筋,再用肉拌上香菇、木耳、冬笋、金针菇等碎丁,更讲究的人还会在肉馅中掺入虾仁和鸡茸,即是“肉酿面筋”,一口汁水四溢,鲜甜无比。
▲无锡的肉酿面筋。图/网络还有一样甜度惊人的,当属无锡宴席上的硬菜“肉骨头”。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道:“(段誉)突然间闻到了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看到这段,无锡人大抵能会心一笑,笃定这是无锡“肉骨头”无疑了。
▲ 段誉看到也要流口水的肉骨头江苏无锡发展!摄影/ms517,图/汇图网无锡人口中的“肉骨头”,其实就是酱排骨。虽是排骨,却是肉为主、骨为辅,外形上与糖醋排骨的品相类似,但入口才知道,每一块排骨上都包裹着一层浓厚的“糖浆”,堪称是排骨中的“焦糖玛奇朵”。
▲ 糖芋头。图/视觉中国尝一口,感觉声音都散发着甜味,生活瞬间变得甜蜜无比——这才是极致的无锡味道,也是极致的江南味道。
不知你的好是指什么?如是风景空气好就是滨湖区;如是工厂多找工作方便就是新吴区;如是老学校多步行街多商店多就是梁溪区;高铁就是锡山区;高速多惠山区;看长江上市公司多就是江阴;有山有水有洞有庙休闲就是宜兴。
从实际通勤的角度来说,无锡市区面积并不小,而且建成区密度质量也很高,那是为什么会给人造成无锡是个小城市的感受呢?江苏无锡发展我觉得恐怕和以下几点有关:
一,交通拥堵程度
无锡是出江苏无锡发展了名的交通顺畅的城市,虽然近几年因为道路建设的迟滞和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类似于早晚高峰时机场高架,金城高架等动辄数公里缓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同类城市中还是属于比较畅通的城市,尤其是非高峰时段,基本上是一路畅通。同样十五公里路程我在杭州可能要开四十分钟,苏州三十分钟,在无锡只要二十分钟。通勤时间上的节约给人一种城市不大的感觉。
二,人口构成和分布
无锡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三产占比已经超过二产,但是就我感官来说二产从业人员应该还是较三产多的,且三产的水平应该也是较中心城市低一些,这意味着商务人士较少,一般上班族在工作时间都在单位待着,在城市中奔波的人口占比较低,是所谓的候鸟城市。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苏州市区人口只比无锡多一百万,也是相似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明显感觉苏州人多?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苏州和无锡不同的城市组团结构。苏州的城市整体框架是类似于十字型(中间是古城区),古城区以外各独立区域更接近于条状,导致工业园区和新区的工厂区域和商住区域并不是圆形分割,比如大裤衩向南向北不超过两公里就进入工厂区域,而东西向则是拉的很长的商住区域。无锡则是典型的圆形城市,从市中心出发向南西东甚至北(虽然北塘真的破)都是一定距离的商住区,较大的工业区被很明显的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和城市主城区的界限很明显,以至于一走出高楼密布的商住区就一望无垠,有到了市外的感觉。同时很多外来人口聚集的乡镇(比如梅村,硕放,安镇)都被工业区分割在主城区以外,人口分布的离散程度很高。另外,包括主要景区全部分布在市郊,大市范围较小辐射有限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三,主城区地形也是影响的一大因素。
“无锡”地处长江南岸,太湖西北岸,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带,确实是中国不多得的一块福地;更是区域的战略要地,论区位优势应该比常州、苏州高一点;但它的优势在目前的长三角格局中,并未发挥出来。
无锡的江阴大桥在20年前就建成了,是江苏省的第二座长江大桥,以此可见其在区域战略中的重要性;目前江苏长江上已有十来座大桥(含在建),但无锡依然仅此一桥,可见其战略之短视,错失良机已久!
建国以来,无锡一直是江苏省的政治老二、经济老大,大约在15年前被苏州超越,便一蹶不振;因其错误的规划、和短视,至今也没有更正过来;不仅被苏州超越,还被常州追赶。无锡根本不知自己因何而兴、因何而衰?总想压苏州一头,却又处处向苏州学、和苏州比、还总想着要和苏州靠近。苏城兴衰千年,自然是有道理的。无锡要想重新振兴,机会和优势依然存在的,关键是能否认清形势、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了方向,努力了结果就不会差。
无锡应该做江南的“东北”,而不是太湖边的另一个“苏州”;应向长江发展,而不是把太湖当成未来;应发展现代化的重工业、大型工业、机械行业、 汽车 制造业等,而不是和苏州一样去争电子业、半导体;只有错位发展,才不会恶性竞争;才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同时应发挥区位优势,把无锡打造成长三角的物流中心;无锡境内至少要造3-4座长江大桥,才能发挥你“交通十字路口”的优势。这些不仅是长三角经济分布的需要,更是你的所长和优势。先不管上海、南京让不让你这样做,但首先自己得明白原因,才能去想办法应对、和自我争取、突破。
在城市布局上,应该和苏州拉开距离、错位发展:无锡向“北”,苏州向“南”,这样才有未来。新的工业区应该设在城市西面,靠近“交通十字路口”,并向江阴靠拢;城市整体应该向“北”扩张,依托长江发展、做大自己,以收编江阴、张家港为长期目标而布局。以《无锡高铁北站》为新的城市中心;以沿江铁路为契机,再造一座新城;并再建一座《无锡长江大桥》,公铁两用,这是形成“十字路口”的重要一环。在无锡、张家港、江阴3点中间:新建一座《无锡国际机场》;并依托长江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区,以“现代重工业”为主: 汽车 制造、私人飞机、直升飞机、太湖边的游艇业等。按这样的布局发展,不出10年无锡的经济又将再次腾飞。
无锡这些年掉队的原因,是把太湖看的太重,当成了城市的未来;因与苏州争夺太湖发展权,而走错了方向。太湖经济,是属于休闲消费经济;而长江经济,是工业航运经济。长江乃是长三角经济区之根本,也是最大的优势;只有立足于当下去、谋划未来才有意义,无锡只有先做大自己、然后再去提升才有意义!
这些年在南边的投入,也不会白费;现在改弦更张还来得及:以北为主、以南为辅,以南养北。将“硕放机场”改成《太湖私人国际机场》,并将无锡滨湖区打造成“华东富人区”,邀请国内前100名富豪入住,建设自己的私人庄园。因华东地区富人聚集、但空域紧张,很多富人买得起飞机,却没法使用,也只有太湖上空这片适合;把“硕放”机场打造成全国第一个私人机场,他们当然愿意来啊。在这可以建造私人庄园,有了家、就会买直升机、买私人飞机、游艇…富豪来了,其它的自然就跟着来了;甚至可能把公司总部都能搬来。
富人区的房价,应该是苏州的2倍,向上海看齐;无锡市区的房价,目前大约是苏州房价的8成。以这些区域的财政,来补贴北面新城的发展,新城的房价应控制在老城区的1/2到2/3;以一个价格洼地来吸引人口聚集、留住各类人力发展壮大自己。“高房价”已经成了各大城市的劣势,新城的“低房价”也成了吸引、留住人口的优势……
两个狗斗的城市:无锡和苏州,城市相近、工业相近,都在争太湖发展权;应该拉开距离、错位发展:无锡向“北”,苏州向“南”。这些年在建机场上的明争暗斗,因靠的太近,所以最终有了个“折中”方案:太湖边的硕放机场。苏州人很不开心,GDP比无锡高一大截,却自己没有机场。
简单说一下苏州!苏州合并“吴江”后,应该整体“向南”发展;应该将吴中区的《苏州湾》分离出来,建立《太湖区》。《机场》会建在吴江区内!吴中区因面积大,没有重点、焦点分散,因此发展非常落后。应将吴中区的延太湖边区域(光福镇、木渎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金庭镇、和横泾街道),与吴江区的“七都镇”,合并成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太湖区》;以“苏州湾”为中心。将吴江的“松陵大道”以北区域、和同里镇划入《新吴中区》;因位置剧中,与古城相连、遥相呼应,应该将“新吴中区”建设成新的“主城区”!
“苏州国际机场”将建在吴江的《汾湖镇》,贴近上海南部和昆山,可以起到“自用”和替上海“分流”的作用,同时与吴江区的“高铁枢纽站”形成互动,打造成新的物流集散中心。把太湖区打造成 旅游 集散地、吃喝玩乐与一体,苏州整体将以《苏州湾》打造城市新名片,集游艇 旅游 、高端消费, 娱乐 新天堂!
以上海为龙头,这样与无锡互动、错位发展,让富豪们形成:办公在上海、住在无锡、吃喝玩乐在苏州的新格局。对提升“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都是有益的,而且2个城市都得到了机场、和发展的新机会!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的相对下滑。解放后到1990年代之前,无锡号称“小上海”,其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称雄江苏省,在全国也具有一席之地。1990年代,苏州协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之威,再加上以首个设立工业园区的县级市昆山为代表的苏州所辖个县级市的崛起,无锡的江苏一哥地位被苏州取代。2010年后又被南京超过。经济实力排位的退步导致流入无锡的外来人口明显减少,退居二线城市在情理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口和地盘都不占优势的无锡仍然是全国最强的地级市之一,无锡的收入水平也几乎是地级市里最强的,和苏州不分伯仲。
我住在无锡惠山区农村,我表妹嫁到了张家港德绩镇,都说张家港经济实力强大,可去吃喜酒时发现,他们的办酒水档次和我们比相差至少8一10年。为什么?苏州的强市张家港其实工业经济发展可能很强大,但绝大部分老百姓只是赚点死工资,这些工薪阶层其实并不太富余呢,无锡综合实力肯定不输苏州,城乡差距很小,老百姓普遍富余,喜酒最能够反应当地的整体生活水平!所以不要吹什么GDP经济实力多强,这个实力只反应企业大、老板也多,可绝大部分工人也只赚了点死工资,没有什么可吹的,所以奉劝那些苏州人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如果是老板不管无锡还是苏州都好佬!要是做个工人全差不多!!!顺便劝声江阴人,阳光、海澜等集团老总是有钱,可绝大部分普通职工待遇同样不会高,同样不要瞎吹!!!
我住在无锡,我是外地人,我来无锡十年了,我的生活不会因为是一线还是二线而改变,无锡有我喜欢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那又怎么样,反正我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对了,最后一句,我是中国人,讨厌地图炮
什么一线二线的,作为无锡人我骄傲,请别用所谓的一线压人,一线城市难道什么都好了,无锡有无锡的好,我看无锡的第一也很多,而且这是其他任何城市都比不了的。无锡自然有上百万上千万的人喜欢她。所以说,讲话要辩证实在。我认为,在那就把那的事情办好,多为那儿作贡献就好,不必无谓的争你高我低。你如果不是无锡人也与你没大关系,我哩无锡人会建设好自己的城市的,用不着他人多操闲心的。
我从小在无锡长大,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从宜居的角度来说,无锡是远超上海的无锡一两万的房子比上海一二十万的房子景观好的多。无锡人也非常有自豪感,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的很好,收入比上海只高不低。所以以前无锡人既看不起苏北人也看不起上海人。其实上海本地人大多都是职员,老板多是外地来的。这里边牵涉到外来人口的构成,无锡经济以工业为主,外来人口多是工人,上海三产发达,外来的很多都是成功人士。客观来说,无锡本地人比上海本地人日子过得滋润。
当然,无锡的乡镇企业很多是在市场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市场逐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小企业有压力使无锡经济面临一些转型困难。
另一方面,无锡很多人才都跑上海来了,其实上海这座城市也是江浙才俊建起来的,其中无锡人也作了很大贡献,反正在上海人眼里无锡人和本地人差不多。所以长三角是一体的,没必要单独拿无锡说事。我在上海快二十年了,还是希望退休后住无锡,无锡还是宜居。
我觉得天天讨论什么一线二线城市很无聊!很没有意义!就算现在承认某某城市一线又能怎样?普通百姓生活没有本质上大的区别!好不好,不是靠什么不知道谁炒起来的一线二线概念来决定的。没有为什么!无锡好,无锡人民知道,无锡不好,无锡人民也知道!
无锡什么时候成为一线城市?这个提问不太严谨。事实上2018年国家第一 财经 城市研究所的报告中,无锡俨然已经跻身国家新一线城市的行列。
但无锡最近几年在“新一线”的行列中几进几出,无疑让广大无锡市民感到困惑。事实上,无锡的经济发展近两年来确实略显疲态,2017年GDP增速在省内呈中下游水平。总量上又被省会南京超过,后面的南通更是穷追猛赶。2015年省内区划调整过后,无锡错过机遇,市区生产总值甚至被隔壁重组后的常州超过,使得无锡倍感压力。
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我感觉有以下两点比较重要的原因。
一,经济中心不明朗
二,区划设置不科学
首先我们谈谈第一点 《经济中心不明朗》 我们知道,一个城市需要快速成长,中心辐射周围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拥有经济绝对优势的中心发光点,说简单一点就是由发达的市区带动相对落后县域。
我们来看看江苏其他的城市。
再来看看我们的无锡,2017年无锡全域完成GDP总量10511.80亿元,其中市区完成5465.28GDP亿元,占全域比例约52%。另外,下辖江阴市完成GDP3488.27亿元,宜兴市完成GDP1558.25亿元。无锡在只有两个县级市的情况下,虽然总量上已经跻身万亿俱乐部,可是这个数字的组成却非常尴尬,市区占全域比例并不高,勉强过半,这种市区如此低调的情况在省内也是“独树一帜”!(其次是十三妹宿迁)
无锡拥有下辖县级市数量除去省会南京外,排行江苏倒数第二,仅有江阴与宜兴两市。其中江阴GDP将近3500亿元,与市区相差并不太大,简直就是一头怪兽!而宜兴的GDP也超过了1500亿元!二者相加总量超过5000亿,仅仅两市的总值,占据比例却高达全域的48%,几乎与市区相当,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这就出现了一个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因为县级市过于强大,特别是江阴,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经济上并不依赖市区,所以市区不能有效地发挥对下辖县市的虹吸作用。另外,江阴宜兴作为代管县级市,财政收入不直接与无锡挂钩,而是上交省部,再由省部按比例返还地区,所以县级市的发达,市区占不到什么便宜。而以无锡市区现在的体量,也不可能吞并经济体量如此庞大的江阴成为市辖区,导致市区经济一直不温不火,发展缓慢。我预测,随着江阴的高速发展,今后市区的无力感会越发明显!
再说另外一个县级市宜兴,我们就要谈到第二个原因了—— 《区划设置不科学》 ,这个也是无锡的硬伤!
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讲到1983年的那次区划大调整了。当年,无锡放弃了位置更好的沙洲县,也就是现在的张家港,而选择了宜兴这块飞地。当然,也是为了争夺太湖的使用权。可事实证明,当时的无锡目光不够长远,“太湖情缘”太重,却低估了长江的价值。我们知道,长江的航运价值极高,为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是承东启西的纽带。而当时的无锡似乎“长江情缘”不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飞地宜兴,这么多年来,不论是交通上还是文化上都难以融入无锡,相反更愿意接受老府常州,因此也是自顾自地发展。而由于地理的因素,无锡也无法吞并宜兴成为市辖区。
这样一来,无锡够不着南也撩不到北,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而隔壁同样作为光杆司令的常州发展情况与无锡却正好相反。83年分家后常州不但啥好处也没捞到,还丢了两块地,因此只能埋头发展市区,导致现在中心过于强大,下面却名不见经传。我认为,长远打算,无锡想要继续高速发展,只有与常州合并,恢复当初的八邑名都,中吴要辅。这样一来,常锡与苏州体量相当,下辖县与县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不受地域影响,更加紧密。市区合并后,强大的左右两翼带动中北部飞速发展。生产总值也可以猛增到超过11000亿元,捍卫绝对的地区经济中心地位,从而更好的对周边县市起到辐射和虹吸作用!对长江和太湖的使用率也能发挥到极致!苏锡常都市圈从此更加紧密,百益而无一害!
无奈,这也只是我的一个臆想,毕竟这么重大的区划调整操作起来实在太难了!但欣慰的是,常锡两市确实正在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2018年,将重点实施常锡城际高架的规划,再加上苏锡常南部高速,南沿江高铁,常锡宜,常宜高速的建设,希望能有效的缓解无锡现在的压力!
无锡要成为一线城市,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苏锡常合并成一个新的直辖市,可以取名为常苏市,或者东吴市(但绝不能叫无常市),市政府的驻地在无锡。
按照16年的资料,不妨来看看新成立的这个数据:
GDP:15475+9210+5773=30459亿,超过上海的27466亿元,名列第一。
人口:1061+651+459=2171万人,少于重庆、上海,与北京相仿,名列第三。
土地面积:0.85+0.48+0.44=1.77万平方公里,与北京、盐城等城市相仿,也不算“巨无霸”。
果真如此,上海、苏常(东吴)两市互相竞争、互相提升,倒也可能激发更多的活力。而苏锡常人民,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一线城市的行列,继续创造新的奇迹和辉煌。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江苏人,在上海读的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无锡,在无锡就业五年。因此不客气的说,对无锡还是非常具有发言权的!
无锡,江苏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长江,南滨太湖,2018年无锡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8亿元,位居全国第十四名(其他统计口径也有无锡超过长沙位居全国第十三的,长沙近些年的GDP统计,一直很奇怪)。下面我列举了GDP前三十强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除排名第29的常州,无锡以655万的人口,倒数第二。一方面说明无锡的富裕程度,以655万的人口,4627.47平方千米的土地创造着令人艳羡的GDP,与此同时,人口也同样决定了无锡的天花板,决定了发展的上限。
1.上海32679亿元,同比增长6.6%(人口:2418万)
2.北京30320亿元,同比增长6.6%(人口:2171万)
3.深圳(广东1)24691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253万)
4.广州(广东2)230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1450万)
5.重庆20363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372万)
6.天津18809亿元,同比增长3.6%(人口:1557万)
7.苏州(江苏1)1859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68万)
8.成都(四川1)1534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605万)
9.武汉(湖北1)14847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112万)
10.杭州(浙江1)135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949万)
11.南京(江苏2)128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50万)
12.青岛(山东1)12561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929万)
13.长沙(湖南1)1152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00万)
14.无锡(江苏3)11438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655万)
15.宁波(浙江2)1074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801万)
16.佛山(广东3)105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846万)
17.郑州(河南1)102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12万)
18.济南(山东2)8862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870万)
19.泉州(福建1)8467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65万)
20.南通(江苏4)8427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731万)
21.西安(陕西1)8349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1255万)
22.东莞(广东4)83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832万)
23.烟台(山东3)8006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706万)
24.福州(福建2)7856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766万)
25.大连(辽宁1)7825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702万)
26.合肥(安徽1)782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03万)
27.唐山(河北1)7159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1024万)
28.长春(吉林1)708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49万)
29.常州(江苏5)7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520万)
30.哈尔滨(黑龙江1)7002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1093万)
无锡的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前,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本总额居第五位。无锡在棉纺织业、交通运输、面粉、大米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第二个阶段是1978到2007年,由于无锡底子比较好,且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 社会 飞速发展,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第三个阶段是2007-2016年,这十年起始于太湖蓝藻事件,环水污染问题一度让2000多件工厂关闭或迁移他地,无锡也进入了失去的十年。另外还有无锡本地人口中所说的某某领导不作为所致。最后就是2017年无锡以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等行业为首,有明显复苏!
至于无锡的增长潜力, 我个人不太看好。中国的城市发展,政治因素是占据第一位的,尤其建国以后。身份高贵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五个计划单列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副省级城市;另外还有一些非副省级的省会城市例如福州、长沙、郑州等。无锡作为普通地级市,它所能享受的政策、资源十分有限,竞争力不足。同样尴尬的还有苏州、东莞、佛山、泉州、烟台等城市。
另一方面发展潜力的第二个因素是人口,城市竞争,规格到底是人口竞争,人口不仅是劳动资源,更是消费市场,人口决定一个城市的消费活力。现在各城市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无锡在人口竞争这一方面渐渐落后,吸引力远不如武汉、成都、西安、长沙、杭州等城市,甚至不如宁波、合肥。无锡的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与人口流入),从2007年以前每年十万人以上,到现在一两万人,这是无锡的领导阶层需要分外关注的事情。
目前各个省都将提升省会首位度提上日程,未来十年,像武汉、郑州、南京、合肥、西安等省会城市崛起已经势不可挡,郑州、西安、宁波,甚至合肥等城市GDP总量超越无锡几乎板上钉钉。与此同时还要面临着上海、南京等超级都市的虹吸效应。因此无锡最好的归宿就是长三角超级都市圈中小而精、小而强,产业特色,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无锡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是考验当前市委领导的重大课题!
看到有人说无锡经济到了天花板?我就纳闷了,在国内,同量级别的无锡是已经没有对手了,可放眼世界,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天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呢!怎么能说到了天花板了呢?如果仅仅靠人口增加来提升经济,那样的经济不要也罢。
无锡经过太湖蓝藻事件后(虽然太湖蓝藻是太湖全域城市共同造成的,但夏天的风不给力,都跑无锡来了),关停了几千家企业,经济一度下降比较明显,但现在无锡转型升级已经初步完成,后面的事就是踩油门挂六档,跑就是了。
无锡的发达,从来不是靠政治地位,靠国家政策倾斜,因为这些都没有,从来都没有。靠的就是无锡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干出来的,这种城市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
一些省会经常会和无锡来比,我想,100公斤的三流拳击手,即使你能打赢60公斤冠军,又有什么值得光荣的?你依然是三流货色!而且还不一定打的赢,那就更丢人了。无锡要做的就是,确保60公斤的全国冠军,并把眼光放在境外,甚至世界,超过香港,超过新加坡!这才是无锡的眼光!
最后祝愿无锡越来越好!
无锡的未来应是不错的,我从事现代服务业,对无锡的制造业比较了解。无锡在15年前有不少员工超过5000的企业,现在2000-3000的用工已经是用人大厂,但是工厂的产值未见变化,说明人均劳动生产率增加比较大。无锡工厂对于精益生产,工厂自动化一直是在国内的前列的。
这几年无锡引进的企业基本都是高附加值的企业,因为交通的便利,工作在无锡,居住在苏州的情况也很多。无锡前些年的产业调整让无锡更加宜居,房价相比周围也是价格洼地,出行也很方便,高端人才落户率还是很高的。
对于制造业来说,如何控制房价的涨幅,让优秀人才能够引进来,留的住很重要。因为某位领导失落的几年,无锡交通状况有所恶化,中环迟迟未形成规划,须知良好的交通代表着城市的效率。索性这几年在加紧补欠账。
无锡对服务贸易一直重视不够,服务贸易业的无锡对服务贸易一直重视不够,服务贸易业的GDP一直偏低,有些可惜,和无锡便利的区位优势不符,整体规划也不够。所以没有出现苏宁/红星美凯龙等优势品牌。
希望无锡能够切实解决无锡/江阴/宜兴的一体化,这对无锡的后劲至关重要。同时应对高铁和机场的便捷换乘加大建设力度,真正将无锡打造成人流物流的枢纽。
实际从区域发展看,应实现苏州/无锡/常州的同城化发展,打造三地之间快捷的城区绕城高铁(类似日本的铁路出行网),如此可有效缓解高房价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各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高效低成本配置(住在房价比较合理的区域,在房价较高区域工作)。如果达成此目标,必将对上海倒过来形成虹吸效应,应能一举超越上海。不过因为条块分割,可能会比较难。
同时无锡要提高对城市和小区的物业管理能力,这点无锡貌似不是很重视,这点做的不好会降低城市品味,对留住人才不利,是不是高端人才都去制造业了???
总体而言,这几年无锡在现任领导带领下,走出了发展的瓶颈。加油,无锡。会越来越好
无锡在全国范围内,从来没有靠政治地位,人口总量,地域面积优势。但是无锡上至全国第五,到全国前15名,经济发展一直是十分优秀。
这个和无锡这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和城市精神有关。
无锡名人众多,多于大部分地级市。无锡有曾经的华夏第一县—-锡山市。锡山市撤市设区,江阴市又成为百强县之首。无锡曾经出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模式。无锡曾经出了中国第一村——华西村。无锡曾经出了中国首富施正荣。
虽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或由于太湖蓝藻,或由于官员因素,无锡前几年速度慢了。
但是,这几年华丽转身,又走在了争先进位的路上!相信无锡有无限的未来,也相信国家会给她更多的支持。
江苏无锡,可能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国最强的普通地级市,连苏州都要自认“小弟”,同时也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来到这里上班,“厂妹”很多。
然而随着强省会时代的来临,外加自身处于转型阶段的原因,无锡GDP总量已经退出全国10强,在2019年以11852.32亿元处于全国第13。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无锡GDP上升的潜力还是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锡已经基本完成转型。
目前的无锡主要以物联网和高 科技 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撑,说实话,这是很多城市无法对比的。同时,无锡还在开发锡东新城、太湖新城、惠山新城、滨湖新区等等,另外,无锡在地铁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明年就会开通第四条地铁,在未来的地铁时代,无锡的GDP还会持续增长。
但是,说实话还是难逃城市排名下降的趋势,说来说去无锡毕竟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又如何和一些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想比,而且未来还是强省会时代。无锡,难免会被长沙、郑州赶超。
无锡地处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北依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在近代无锡甚至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以无锡、苏州、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突破旧思想旧观念,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无锡的GDP一度超过南京位居全省第二。但经济发展好的同时,无锡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在2007的时候还爆发太湖蓝藻危机,因此这十几年来,无锡大力整治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GDP被省会南京赶超。2018年无锡GDP为11438.62亿元,南京GDP则已经达到12820.4亿元,两城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可喜的是,无锡的经济质量越来越高,新产业动能足,新业态势头好,高 科技 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无锡经济也触底反弹,近年来经济增速回到7%左右,是江苏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
未来无锡GDP上升空间仍然大,但想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不可能,因为无锡的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其2018年人均GDP高达17.4万元,是江苏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超过5万元,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未来无锡经济增速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而是会不断放缓,这是客观经济规律,但无锡的经济质量也将越来越高。
无锡地盘太小,苏州有五个县级市。苏州划一点地盘给无锡。然后再来比。否则没法比的。
今年无锡三个项目总量1500亿,马上开业,牛逼吗,包括四百亿的万达茂
世界上比无锡城市小 人口比无锡少但gdp 比无锡多的城市多了去了 同时这世界上比无锡城市大的多 人口比无锡多的多的城市但gdp 比无锡少的多的城市同样也有很多 我记得有个伟人曾说过 科技 是第一生产率 只要无锡把握好 科技 发展是第一要素 这个城市未来我相信没有天花板
物联网从概念到应用,无锡走过九年,现在的无锡已手握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钥匙,即将再次引领我国工业潮流!
江苏无锡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江苏无锡发展产业的有利条件、江苏无锡发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