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镇江苏建,以及镇江苏建建筑咨询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一、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进士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边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人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无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无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人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二、岳飞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
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
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三、夏完淳(1631-1647)
南明诗人,少年才子,民族英雄。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才情早熟,5岁知五经,7岁能诗文,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父兵败自杀后,任鲁王中书舍人,太湖吴易军事参谋,不懈为抗清奔走。被捕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四、林则徐
林则徐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1188吨。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五、于谦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
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
历史名人中没有苏有才或苏友才等相似的人
苏姓名人: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于齐,被杀。
苏武牧羊典故中的 苏武
苏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于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苏建是苏武的父亲。杜陵人。曾经担任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有功被封1100户,为平陵侯。
唐派三苏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颋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佑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佑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还有苏洵的女儿 苏小妹 (因为是男权社会所以不是太出名)
苏杲(公元944年——994年), 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卒于宋淳化五年,享年五十一岁。苏序之父,苏洵的祖父,苏轼的曾祖父。娶妻宋氏。《湛渊静话》载:“眉州苏先生杲,老泉之祖,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苏杲以曾孙苏辙登朝赠太子太保,夫人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苏序(公元973——1045),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卒于庆历五年,享年七十五岁。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洵《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苏序因苏涣登朝赠大理评事,后累赠职方员外郎,夫人史氏,赠蓬莱县太君。庆历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莹之侧。
苏迈(1059——1119)字伯达,苏轼长子。苏轼前妻王弗生于眉山。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迈居宜兴。轼卒,迈居颍昌。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归颍昌,卒年约六十岁,葬郏县。娶妻石氏(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生二子:箪、符。女一:阿巽,嫁范石禄之孙范潩。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苏辙长子。小名梁,生年不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15),享年约八十岁。娶妻梁氏(宋状元梁颢之曾孙)。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有政声,婺州父老为立碑祠。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葬南溪灵洞山。
苏适(1067——1122年)字仲南,小名罗。生于治平四年眉山老家。娶妻黄氏,为龙图公黄寔之女。以苏辙郊恩授承奉郎,任郊社局令。后改陈州粮料院。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党祸复起,罢、领宫祠六年。不止一次回蜀祭先坟。后监西京河南仓,授信阳军司录事。中山帅赵公述荐判广信军,卒于任,年五十五岁。生男:籀、范、筑。
苏远(又名苏逊)字叔宽,又名虎儿。随父苏辙至雷州。娶妻黄氏,也是黄寔之女。大观元年,苏远出监淮西酒,曾回蜀通判泸州潼川府。卒于靖康元年(1126),年仅四十八岁
苏过(1072——1123年)字叔党,后妻王闰之生于杭州。苏轼贬岭南,苏过一直随侍身边。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40岁时出监太原税,三年后知偃城县,1123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今正定)行道中,年五十二岁。娶妻范氏,范镇孙女,范百嘉之女。苏过能文,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亦能书画。苏轼把他的画与文可的画相提并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宋徽宗曾宣召苏过入宫作壁画。葬于河南郏县。生男七人:龠、籍、节、笈、簟、篴、竺;孙男二人:峤、岘。
苏符(1086——1156年)字仲虎,苏迈之妻石氏所生,苏轼之孙。苏符自幼力学,负大志,随侍苏轼十五年。苏辙去世,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后改宣教郎,擢国子丞,改司农丞,迁仓部职方外郎,知蜀州(今崇庆)。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除尚书司勋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试给事中,充贺金正旦使,携陷金之苏过孙苏峤、苏岘归宋。十年,权礼部尚书。十二年,提举江州长太平观,除知遂宁府。十六年,复敷文阁待制,乃还蜀,以后就再未出川。二十六年七月丁未卒,享年七十岁。有制诰表章十卷、文集二十卷,特赠左中奉大夫,累封眉山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苏符娶妻王氏,一子苏山幸存。
苏箕(1088——1150年)又名苏绍箕,字嗣良,号晴川,苏迨之子。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二十岁入武举,历经抗金,为宋高宗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便以伤残为由回乡养病。绍兴二十五年,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墓前建有碧江苏公祠。
苏峤,字季真,苏过长子苏龠之子。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乾道九年,宋孝宗曾作《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赐苏峤。序云:“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苏岘(1018——1183年)字叔子。苏龠之子,苏峤之弟。苏迨继室欧阳氏生一子无后,苏岘过继于苏篑。苏岘初为海陵县丞,后为太常寺主簿,知邠州,福建转运使,秘阁修撰等。淳熙十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苏岘娶曾氏(宰相女),赠 人。生男六人。苏岘学有家法,喜作诗,有《绮语编》三卷。葬于宜兴县芙蓉山南平原上,曾夫人同葬于此。
苏简,字伯业,苏迟长子。以祖恩补承务郎。宣和初调郑州司刑曹,监华州钱监,改京兆府漕。居婺州。建炎年间,充江浙制置书写机宜文字,通判宣州,饶州。除守严州,知处州,直秘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升直徽猷阁,寻除直龙图阁。帅洪州,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苏籀,字仲滋,苏适长子。苏辙归颍昌至去世,苏籀随侍九年。后以祖荫官陕州仪曹椽,太府监丞、将作监丞、参议会稽,请祠归卒。终年当在六十五岁以上。著有《双溪集》十五卷、《栾城遗言》一卷行世。
苏谔,字伯昌,苏迟之孙,苏简长子。以苏迟恩,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知柳州、邵州、韶州。除宁国通判,直秘阁,迁江西提刑。后奉祠、卒官,赠朝议大夫,累赠至政议大夫。有《拙斋集》。
苏诩,苏适之孙,苏籀之子。宋孝宗淳熙六年权知筠州,曾刊家藏本《栾城集》。又刊其父苏籀的《双溪集》
苏姓来源:
一:「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苏姓名人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于齐,被杀。
苏武牧羊典故中的 苏武
苏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于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苏建是苏武的父亲。杜陵人。曾经担任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有功被封1100户,为平陵侯。
唐派三苏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颋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佑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佑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还有苏洵的女儿 苏小妹 (因为是男权社会所以不是太出名)
苏杲(公元944年——994年), 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卒于宋淳化五年,享年五十一岁。苏序之父,苏洵的祖父,苏轼的曾祖父。娶妻宋氏。《湛渊静话》载:“眉州苏先生杲,老泉之祖,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苏杲以曾孙苏辙登朝赠太子太保,夫人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苏序(公元973——1045),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卒于庆历五年,享年七十五岁。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洵《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苏序因苏涣登朝赠大理评事,后累赠职方员外郎,夫人史氏,赠蓬莱县太君。庆历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莹之侧。
苏迈(1059——1119)字伯达,苏轼长子。苏轼前妻王弗生于眉山。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迈居宜兴。轼卒,迈居颍昌。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归颍昌,卒年约六十岁,葬郏县。娶妻石氏(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生二子:箪、符。女一:阿巽,嫁范石禄之孙范潩。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苏辙长子。小名梁,生年不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15),享年约八十岁。娶妻梁氏(宋状元梁颢之曾孙)。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有政声,婺州父老为立碑祠。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葬南溪灵洞山。
苏适(1067——1122年)字仲南,小名罗。生于治平四年眉山老家。娶妻黄氏,为龙图公黄寔之女。以苏辙郊恩授承奉郎,任郊社局令。后改陈州粮料院。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党祸复起,罢、领宫祠六年。不止一次回蜀祭先坟。后监西京河南仓,授信阳军司录事。中山帅赵公述荐判广信军,卒于任,年五十五岁。生男:籀、范、筑。
苏远(又名苏逊)字叔宽,又名虎儿。随父苏辙至雷州。娶妻黄氏,也是黄寔之女。大观元年,苏远出监淮西酒,曾回蜀通判泸州潼川府。卒于靖康元年(1126),年仅四十八岁
苏过(1072——1123年)字叔党,后妻王闰之生于杭州。苏轼贬岭南,苏过一直随侍身边。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40岁时出监太原税,三年后知偃城县,1123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今正定)行道中,年五十二岁。娶妻范氏,范镇孙女,范百嘉之女。苏过能文,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亦能书画。苏轼把他的画与文可的画相提并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宋徽宗曾宣召苏过入宫作壁画。葬于河南郏县。生男七人:龠、籍、节、笈、簟、篴、竺;孙男二人:峤、岘。
苏符(1086——1156年)字仲虎,苏迈之妻石氏所生,苏轼之孙。苏符自幼力学,负大志,随侍苏轼十五年。苏辙去世,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后改宣教郎,擢国子丞,改司农丞,迁仓部职方外郎,知蜀州(今崇庆)。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除尚书司勋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试给事中,充贺金正旦使,携陷金之苏过孙苏峤、苏岘归宋。十年,权礼部尚书。十二年,提举江州长太平观,除知遂宁府。十六年,复敷文阁待制,乃还蜀,以后就再未出川。二十六年七月丁未卒,享年七十岁。有制诰表章十卷、文集二十卷,特赠左中奉大夫,累封眉山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苏符娶妻王氏,一子苏山幸存。
苏箕(1088——1150年)又名苏绍箕,字嗣良,号晴川,苏迨之子。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二十岁入武举,历经抗金,为宋高宗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便以伤残为由回乡养病。绍兴二十五年,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墓前建有碧江苏公祠。
苏峤,字季真,苏过长子苏龠之子。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乾道九年,宋孝宗曾作《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赐苏峤。序云:“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苏岘(1018——1183年)字叔子。苏龠之子,苏峤之弟。苏迨继室欧阳氏生一子无后,苏岘过继于苏篑。苏岘初为海陵县丞,后为太常寺主簿,知邠州,福建转运使,秘阁修撰等。淳熙十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苏岘娶曾氏(宰相女),赠 人。生男六人。苏岘学有家法,喜作诗,有《绮语编》三卷。葬于宜兴县芙蓉山南平原上,曾夫人同葬于此。
苏简,字伯业,苏迟长子。以祖恩补承务郎。宣和初调郑州司刑曹,监华州钱监,改京兆府漕。居婺州。建炎年间,充江浙制置书写机宜文字,通判宣州,饶州。除守严州,知处州,直秘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升直徽猷阁,寻除直龙图阁。帅洪州,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苏籀,字仲滋,苏适长子。苏辙归颍昌至去世,苏籀随侍九年。后以祖荫官陕州仪曹椽,太府监丞、将作监丞、参议会稽,请祠归卒。终年当在六十五岁以上。著有《双溪集》十五卷、《栾城遗言》一卷行世。
苏谔,字伯昌,苏迟之孙,苏简长子。以苏迟恩,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知柳州、邵州、韶州。除宁国通判,直秘阁,迁江西提刑。后奉祠、卒官,赠朝议大夫,累赠至政议大夫。有《拙斋集》。
苏诩,苏适之孙,苏籀之子。宋孝宗淳熙六年权知筠州,曾刊家藏本《栾城集》。又刊其父苏籀的《双溪集》。
当然,还有商朝的苏妲己
苏姓来源:
一:「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苏姓名人
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
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其后代遂居家于此。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
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于齐,被杀。
苏武牧羊典故中的 苏武
苏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于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苏建是苏武的父亲。杜陵人。曾经担任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有功被封1100户,为平陵侯。
唐派三苏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其长子苏颋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苏绅之子颂(宋元佑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宋元佑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谥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还有苏洵的女儿 苏小妹 (因为是男权社会所以不是太出名)
苏杲(公元944年——994年), 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卒于宋淳化五年,享年五十一岁。苏序之父,苏洵的祖父,苏轼的曾祖父。娶妻宋氏。《湛渊静话》载:“眉州苏先生杲,老泉之祖,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苏杲以曾孙苏辙登朝赠太子太保,夫人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苏序(公元973——1045),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卒于庆历五年,享年七十五岁。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苏洵《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苏序因苏涣登朝赠大理评事,后累赠职方员外郎,夫人史氏,赠蓬莱县太君。庆历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莹之侧。
苏迈(1059——1119)字伯达,苏轼长子。苏轼前妻王弗生于眉山。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迈居宜兴。轼卒,迈居颍昌。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归颍昌,卒年约六十岁,葬郏县。娶妻石氏(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生二子:箪、符。女一:阿巽,嫁范石禄之孙范潩。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苏辙长子。小名梁,生年不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15),享年约八十岁。娶妻梁氏(宋状元梁颢之曾孙)。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有政声,婺州父老为立碑祠。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葬南溪灵洞山。
苏适(1067——1122年)字仲南,小名罗。生于治平四年眉山老家。娶妻黄氏,为龙图公黄寔之女。以苏辙郊恩授承奉郎,任郊社局令。后改陈州粮料院。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党祸复起,罢、领宫祠六年。不止一次回蜀祭先坟。后监西京河南仓,授信阳军司录事。中山帅赵公述荐判广信军,卒于任,年五十五岁。生男:籀、范、筑。
苏远(又名苏逊)字叔宽,又名虎儿。随父苏辙至雷州。娶妻黄氏,也是黄寔之女。大观元年,苏远出监淮西酒,曾回蜀通判泸州潼川府。卒于靖康元年(1126),年仅四十八岁
苏过(1072——1123年)字叔党,后妻王闰之生于杭州。苏轼贬岭南,苏过一直随侍身边。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40岁时出监太原税,三年后知偃城县,1123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今正定)行道中,年五十二岁。娶妻范氏,范镇孙女,范百嘉之女。苏过能文,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亦能书画。苏轼把他的画与文可的画相提并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宋徽宗曾宣召苏过入宫作壁画。葬于河南郏县。生男七人:龠、籍、节、笈、簟、篴、竺;孙男二人:峤、岘。
苏符(1086——1156年)字仲虎,苏迈之妻石氏所生,苏轼之孙。苏符自幼力学,负大志,随侍苏轼十五年。苏辙去世,以遗恩授假将仕郎。后改宣教郎,擢国子丞,改司农丞,迁仓部职方外郎,知蜀州(今崇庆)。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除尚书司勋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试给事中,充贺金正旦使,携陷金之苏过孙苏峤、苏岘归宋。十年,权礼部尚书。十二年,提举江州长太平观,除知遂宁府。十六年,复敷文阁待制,乃还蜀,以后就再未出川。二十六年七月丁未卒,享年七十岁。有制诰表章十卷、文集二十卷,特赠左中奉大夫,累封眉山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苏符娶妻王氏,一子苏山幸存。
苏箕(1088——1150年)又名苏绍箕,字嗣良,号晴川,苏迨之子。生于广东南雄珠玑巷。二十岁入武举,历经抗金,为宋高宗南渡护驾,官至太尉。后岳飞遇害,便以伤残为由回乡养病。绍兴二十五年,苏绍箕卒于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六十二岁。墓前建有碧江苏公祠。
苏峤,字季真,苏过长子苏龠之子。曾为江东从事,湖北宪曹司属官,右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历谏省,给事黄门,待制显谟阁。乾道九年,宋孝宗曾作《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赐苏峤。序云:“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苏岘(1018——1183年)字叔子。苏龠之子,苏峤之弟。苏迨继室欧阳氏生一子无后,苏岘过继于苏篑。苏岘初为海陵县丞,后为太常寺主簿,知邠州,福建转运使,秘阁修撰等。淳熙十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苏岘娶曾氏(宰相女),赠 人。生男六人。苏岘学有家法,喜作诗,有《绮语编》三卷。葬于宜兴县芙蓉山南平原上,曾夫人同葬于此。
苏简,字伯业,苏迟长子。以祖恩补承务郎。宣和初调郑州司刑曹,监华州钱监,改京兆府漕。居婺州。建炎年间,充江浙制置书写机宜文字,通判宣州,饶州。除守严州,知处州,直秘阁,帅广东,转朝议大夫,封眉山县男。升直徽猷阁,寻除直龙图阁。帅洪州,转中散大夫,复龙图阁致仕。乾道初,封中大夫。乾道二年卒,赠少保。有《山堂文集》二十卷。
苏籀,字仲滋,苏适长子。苏辙归颍昌至去世,苏籀随侍九年。后以祖荫官陕州仪曹椽,太府监丞、将作监丞、参议会稽,请祠归卒。终年当在六十五岁以上。著有《双溪集》十五卷、《栾城遗言》一卷行世。
苏谔,字伯昌,苏迟之孙,苏简长子。以苏迟恩,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知柳州、邵州、韶州。除宁国通判,直秘阁,迁江西提刑。后奉祠、卒官,赠朝议大夫,累赠至政议大夫。有《拙斋集》。
苏诩,苏适之孙,苏籀之子。宋孝宗淳熙六年权知筠州,曾刊家藏本《栾城集》。又刊其父苏籀的《双溪集》。
当然,还有商朝的苏妲己
法定代表人镇江苏建:常波镇江苏建;(该公司正在进行注销程序)
关于镇江苏建和镇江苏建建筑咨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