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江苏民风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苏人风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晒书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在这一天,图画书在法庭上晒太阳,昆虫和蟑螂被腐蚀,这是特别有效的。 修道院和寺庙将西藏经文移到阳光中暴晒,僧侣们借此机会给村里的妇女开“翻经祷告”。 他们在炎热的太阳下,声称“经文可以翻过十次,世界可以回归世界”。
2、乞七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今晚,喜鹊成群地飞到银河系,他们建造了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布工在银河桥上相遇。 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恳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称为“乞巧”。
3、戏剧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
4、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
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
扩展资料
苏州古城遗存: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14.2平方千米。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
1. 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
2. 邓尉探梅
农历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艳,犹如皑皑白雪,花香扑鼻,“红英绿萼,相间万重”,故被称作“香雪海”。届时游人舣舟虎山桥畔,遨游林下,留连忘返。清代李福作《元墓探梅歌》,曾用。雪花如掌重云障,一丝春向寒中酿,春信微茫何处寻?昨宵吹到梅梢上”的诗句来描绘邓尉的梅花。邓尉探梅之习相沿数百年而未衰。近年万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开时节,苏沪一带游客踵至云集,光福沿途,道为之塞。
3. 百花生日
俗以夏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不知典出何处.是日清晨,吴中未嫁闺女剪五色彩缯封贴于各种花木茎杆上,或制红纸小尖角旗插于花盆中,微风轻拂,彩纸飘扬,谓之“赏红”。是日虎丘花农争集于花神庙,贡牲献乐,庆贺花神仙诞,祈祷春来花盛,称作“花朝”。谚日:“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或云:。
有利无利,但看三个十二(即二月十二、三月十二、四月十二)”,是谓百花生日那天的气候征兆,对花农的收成至关紧要。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4.清明扫墓
吴俗以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三节为鬼节。逢三节必有赛神之举。迨入民国,赛会之举渐废,而清明祭坟之俗却相沿至今。旧时祭坟通常于清明节或之前几日,携香烛、纸锭及菜肴、清酒,致祭于祖先坟前,谓之“上坟”,或称“扫墓”。祭毕焚化纸锭。
上坟时又必为坟茔添土一块,多垒于坟顶,俗呼“添土”。旧时清明上坟之俗,虽属迷信活动,但也包含着游春踏青、悼念已故亲属的合理成分,因此至今相沿不衰。现各机关,学校,团体每年清明通常都要组织到西郊黄山烈士陵园扫墓,以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和表示敬仰。
5.观音山游春
清明前后,春满江南,百花竞放。游人纷纷行出郊外,访春探胜,俗称“游春玩景”,又称“踏青”。旧时游春最热闹的去处莫甚于农历三月十一日的观音山。观音山在天平山侧近,两山相连,届时“士女杂遝,罗绮如云;兜舆骏马,络绎于途”。游客们自晨至夕,或翻山寻胜,汗流浃背。
或于天平山白云泉边清茶一杯,悠闲自得。另外灵岩山、虎丘等地也都非常热闹,虎丘山塘一带“彩舟画楫,衔尾以游”。每年游春时节,各类小商贩也都争往前趋,各处胜迹周围芦棚相连,设酒饭茶桌以招徕游人,无不利市数倍。
6.立夏节
立夏日,家家备有各种应时食品和瓜果,如樱桃和青梅,一红一绿,相映成趣,再配以櫑麦,名日“立夏三新”。是日亲友聚宴,以海狮头、面筋、咸鸭蛋及芥菜、笋、蚕豆等时鲜菜为佐酒之肴。又据说立夏吃李子能保护和美化皮肤,故闺中女子都喜欢在那天作“李会”,即取新鲜李子汁和酒而饮,称作“驻色酒”。
立夏日还有秤人体重之俗,记下立夏时的体重,到立秋日复秤一次,以验经过一个夏天后体重的增减。蔡云《吴歈》云:“风开绣阁飏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拜,评量燕瘦与环肥”。
1、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苏民风榜,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苏南人重工商,缫丝织布,心灵手巧。同样是饮食民俗,苏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江苏民风榜;苏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饮酒。
4、同样是游艺习俗,江南注重观赏性、娱乐性,江北则注意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也重视功利性:江南无锡惠山泥人、苏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江北盐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东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观赏也可食用。
5、元宵节江南的花灯玲珑多姿,徐州丰沛及连云港等地的面灯不但可以照明、观赏,而且还是农历二月二青壮年强身健体的传统食品。
扩展资料:
江苏代表文化:
1、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2、扬剧。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3、扬州玉雕。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春节江苏民风榜的江苏民间江苏民风榜,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江苏民风榜:“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关于江苏民风榜和江苏人风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