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江苏海门余东镇,以及江苏海门余东镇聚凤苑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余东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启凤街居委会、勋兴路居委会、长圩村村委会、宛平村村委会、庄烈村村委会、余南村村委会、戴青山村村委会、木桩港村村委会、殷忠村村委会、新宇村村委会、和平村村委会、八一村村委会、旭宏村村委会、凤凰村村委会、新北村村委会、新河村村委会、新富村村委会、启勇村村委会、富民村村委会。
各有好处,都有很悠久的历史。
通州区余西古镇: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郭设_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长江口北岸。成陆早于周边,始建于唐代,历尽千年沦桑,城墙几废。海门市余东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
如东县_茶古镇:千年历史名镇,又名南沙,由于古代海水冲击,两晋至南北朝时期逐渐聚沙成陆,唐初为煎盐场亭,始有移民居住。古镇包含了_茶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蕴藏了红色革命斗争史。
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海门市东北部,距海门市区30多公里,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
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
现存余东古镇,面积0.89平方公里,为明代余东城所在地,至今仍保持明清时期余东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基本格局。
余东镇目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少量的明代历史建筑及大量的清代及近代的历史建筑,法光寺建筑群:
法光寺,古称东岳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门市内唯一留存的明代古刹。现有殿宇50余间,其中,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山门为清代建筑。
1984年,政府出资对寺庙进行整修,恢复了10个侧殿,并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楼、僧寮楼,现已成为通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
法光寺建筑群,反映了余东古镇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宗教文化,为苏中、苏北地区所罕见。
余东是通东文化的荟萃之地,现存有明、清、民国及近代各个时期的建筑,大门堂、木_柱础、牛角屋脊等建筑形制,反映了南通地区普通民居的地域特色及其明清至近代的演变过程。这部分建筑遗产是南通沿海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证物。
最突出的是余东老街,它是南通地区内唯一保存得最好的一条完整街道,至今有近650年的历史。
整条街还完整的保存着2146块石板街道,长846米,石板底部为下水道,古时还兼藏兵洞功能,水道穿城至护城河。
老街周围,至今还保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东岳庙、保安桥、姐妹井、武进士故居、张氏私塾、范氏宅院等都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过惯了现代都是生活的人们,闲暇时来此一游,领略下古镇的风情,感悟她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魅力,瞻仰下富有神韵的法光寺,定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地址:南通市海门市余东镇
自驾车可根据如下自驾路线图,查询"余镇"导航前往。
更多关于海门余东古镇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余东江苏海门余东镇,古称余庆江苏海门余东镇,又名凤城。始于唐代江苏海门余东镇,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历经盐亭(唐开元)—兵防要塞余庆寨(唐乾符)—余庆盐场(北宋)—余东盐场(元)—余东城(明)—余东镇(清以后)江苏海门余东镇的发展过程。
唐以前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余东开始露出水面,后逐渐积成一条狭长的水脊,人称“牛角梢”。
唐代
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尉迟恭之后裔尉迟宝庆因受薛刚反唐之牵连避难于此地,围垦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为余庆,余庆由此得名。此后逐渐有移民定居,加上官府流放大量犯人到此垦殖,逐步形成沿海一村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盐亭。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实巡查此地,在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余东由此又有其乳名“李灶”。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余东建制余庆寨,与狼山、石港、蔡港、西寨同为通州兵防五要塞。
宋代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余东盐业兴旺,苏、皖、浙、晋等各地商贾相继来此开店经营,络绎成市,建余庆场。
元代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由于江海潮起潮落,大片陆地相连出现,余庆因位于余中沙之东,更名为余东,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时两淮计有29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
明代
余东因其地域滨江临海,历为兵防要塞,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此建城,大兴土木。整个余东城河环绕,以河为界,城内城外各建十庙,无城墙但有四个城楼(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五处牌坊,堂、会、院等一应俱全。余东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已由一个自然集镇发展成为官方建制镇。因余东城总体格局形似凤凰,故余东又名凤城。
清代
清代,为两淮盐业鼎盛时期,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淮共有23个盐场,余东场为其一。
据记载,余东城曾有108座大门堂,其中10多座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各种匾额(文革期间均遭破坏)。
清末民初,由于海岸东移,盐业淡出,许多余东人撤灶务农。但至解放前,余东一直作为通东地区(南通市东部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张謇在余东盐河桥东建办了通东惟一的高等小学南通县立第九高等小学。
民国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通东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余东小学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余东胜利解放,成为海门地区唯一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解放的乡镇。
解放后至今
余东解放后,原富余区人民政府改为富余区公所,1952年富余区更名为余东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建余东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1日成立余东人民公社(设管委会),1963年2月另建余东镇人民委员会(两套班子两处办公),3年后撤镇恢复人民公社,1967年初公社机构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瘫痪,1968年4月由人武部建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撤消革委会重建管委会,1983年10月公社改乡,1986年10月撤乡建镇并一直沿袭至2012年12月。
2012年12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门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决定原余东镇和原树勋镇合并成为新的余东镇。原树勋镇由抗日烈士范树芳和丁洪勋的名字命名。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江苏海门余东镇和江苏海门余东镇聚凤苑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