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隐溪江苏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江苏洋溪小学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年)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保护苏州古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保护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内桥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苏州水文化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有古河道、古桥、水巷等直接表现形式,也有关于古桥的楹联、碑刻、诗词歌赋等间接表现形式。综合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苏州古桥的深刻文化内涵。
1、历史悠久、饱经风霜。苏州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实际上苏州水的历史毫无疑问应长于苏州城的历史,只不过建城以前对苏州的水系情况没有系统、详细的记载而已,伍子胥筑城也是依据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而不是在陆地上硬挖出一个水网来。但苏州水文化的历史可以说与苏州城同步。从伍子胥筑城开始,苏州水文化前后绵延了2500年。河道历史悠久,作为河网坐标的桥梁也不例外。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学士河上的皋桥始建于汉代,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白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此外,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有寿星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至今这些古桥仍屹立在苏州河道上。但是这些古桥如同苏州的古河道一样,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战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风化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古桥解放后都重新修缮过了。连接苏州规划展示馆与胥门公园跨护城河的是著名的万年桥,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并称苏州桥梁的“三鼎甲”。但万年桥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间被整座桥拆下来送给大贪官严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将石级改成斜坡,并拆除了桥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旧桥面,翻建成钢筋水泥梁桥;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桥,成为环古城风貌一景。
2、信息丰富、特色鲜明。宋《平江图》、明《苏州府水道总图》、清嘉庆二年《苏州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老图纸本身就是水文化的间接表达形式,可以从中解读出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桥梁的历史演变信息。例如:各个时期桥梁的材料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古桥结构、造型、基础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造桥工艺水平;通过对石栏望柱装饰物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图腾信仰等等。苏州的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无不闪耀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表2-2列出了古城区桥梁的命名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古桥丰富的文化内涵。
3、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由于苏州河多桥多,而且古桥造型秀美,与河道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历代文人墨客便常要为其吟诗赋词,或揽桥思古,或凭栏怀远,或借桥抒情,其中不乏传世名作,如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古到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宋欧阳修就认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古往今来的描摹和争辩,对苏州有了很大的推广作用,水乡风貌渐渐地古今皆知、举世闻名。
中华孝道园。
中华孝道园坐落于全国十大旅游名片之一的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占地860亩,面朝太湖,背依蓼莪山脉,位于太湖七湾中最美丽的一湾,空气质量等级为一 级,是江南一带的"世外桃源"
园区以距今1600多年历史的古迹--蓼莪禅寺为依托,以弘扬孝道精神为主旨,是融寻根祭祖、朝山礼佛、旅游观光和觉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其主要景点和服务设施为蓼莪禅寺、正法明大殿、石窟观音、妙音宝塔、先祖庙堂、中华孝道博物馆、思恩广场、净心池、普光山庄等。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天下第一祖庭,有两处:
1、河南省登封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天下第一祖庭。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另外,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天地之中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江苏省宜兴磬山崇恩寺
因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而闻名。
磬山崇恩寺位于著名陶都宜兴的湖父镇竹海村,属太湖阳羡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景点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崇山叠嶂,密林修竹,涧隐溪绕,涵云蓄雾,景观奇妙,不愧为离尘绝俗的风水宝地。傍依风景名胜的“陶祖圣境”和“竹海公园”,紧连“西施洞”,这更为千年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磬山崇恩禅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刹,据《宜兴县志》旧志记载:“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岭,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座势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圣僧惊叹不已,知为宝地。遂掘基建址,果得一玉器,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为“磬山禅院”。
据《宜兴荆溪续志》记载: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磬山崇恩寺,于山门外建造了花岗岩牌坊一座,牌坊的横匾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天下第一祖庭”,牌坊石柱的两面分别刻有两副对联,一面为:荆溪流清水过千岩穿日月,象峰积翠光涵万壑耀乾坤。另一面为:圣德巍巍日月光华千古秀,皇恩浩浩山河景象万年长。
158级宽阔的朝山石台阶,由下而上,紧连山门,浑然一体,尽显古刹新姿的雄伟。如此规模,所耗资金达两千余万元,皆为海内外高僧大德、大护法及十方信众解囊乐施,共襄盛举。
传说: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得知生父陈阁老已隐居江南古刹佛门,立意要访遍江南名山佛寺,但终究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的下落。回宫后,母亲告诉他,生父的小脚趾上有一颗豌豆大的黑痣。乾隆皇帝将此事记在心里,便带了一大捆袜布二下江南,他穿过茫茫竹海,来到了磬山寺。吩咐随从传下旨意,叫寺内众僧聚集经堂领受皇恩,要众僧当场把脚上的旧袜布脱掉,换上新袜布。在众僧换袜之际,乾隆终于认出了自己的父亲,但又碍于皇上的身份,不便当面相认,于是回宫禀报了母亲。母亲听罢,心底暗喜,要乾隆马上接父进京。这样,乾隆就三下江南,赶到了磬山寺,不料父亲却已坐化圆寂了。当时,乾隆皇帝悔恨不已,就在寺院前倒栽了一棵柏树,并发誓说:“前日相见,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当场御笔封赐“天下第一祖庭”。从此,磬山崇恩寺道场庄严,气势恢弘,成为江南佛学之隆,天下归慕之寺。那棵倒栽柏因运茁壮,参天挺拔。
隐溪江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江苏洋溪小学、隐溪江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