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桃花园,南京小桃园桃花

盐城房产 精选 2022-11-28 45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江苏桃花园,以及南京小桃园桃花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陶潜所说的桃花源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生活在武陵地区的湘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阶段,这里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关税,百姓生活安宁,相处和平,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十分相似。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国其它叫做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扩展资料

桃花源出处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

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

流传久远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 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青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庐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涛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着溪旁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飞,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风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之说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过这个地方。公元400年, 高公岛战争期间,陶渊明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时,亲赴战场。因此,他的后裔、清末两江总督陶澎,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其录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在”(见《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第6 期)云云。

大概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的缘故吧。庐山南北两麓的星子县和九江县,为争“夺”陶渊明的籍贯,打了数百年的“官司”,前几年论争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双方都请来了全国知名的“陶学家”,评陶、研陶、注陶、吟陶,当然也期望能在一个权威性的陶渊明研究会上,对陶渊明的籍贯进行“仲裁”,而有关桃花源的原型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人们更是众口异词,说法不一。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庐山风景话趣》)之多。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遗憾的是据《桃源县志》记载:这里的桃源洞,本名“乌头村”,因为陶渊明的名篇影响越来越大,才改名“桃源洞”的。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再据《苗族简史》介绍,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早在晋朝前,就呈现出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社会景象。

上列种种,恐怕还仅仅是被考证的部分“谜底”而已,正确与否,难以明断,真可谓“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中国人做了1600多年的“桃花源”美梦。但直到当前,还是没有人知道 “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这不但是一件怪事,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神秘未解的谜。

疑问在哪里呢?有六大悬念:一、陶渊明是不是当时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后代?二、陶渊明的创作、生活与思想,对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有什么影响?三、较早记载入史册的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四、陶渊明究竟受到了哪些“传闻”的启发?五、“发现”桃花源的渔人黄道真是南方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吗?六、武陵在陶渊明时代有没有桃花源?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率先捅了这个“马蜂窝”。1936年,陈寅恪发表《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公认的南方武陵说,认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洛水上游一带。这篇论文传播开来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抢着拜读。在当今的文化界,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不休。

也许人们会好奇地问: 桃花源不是在武陵吗?难道另外还有地方叫桃花源的?一般人看来,桃花源在武陵已是“定论”,这个质疑竟然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简直不可想象。这是为什么?都是那些疑问惹的“祸”。读完本文,就会知道其中为何如此神秘的。

先从第一个疑问谈起,讲讲陶渊明是不是当时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后代?

许多人都不了解,陶渊明有“少数民族” 溪峒蛮人嫌疑的身世。陶渊明的家族可能是当时受歧视的溪峒蛮人,还被人抓着了“把柄”,属地位低下的寒门庶族。他的祖先原居住在鄱阳郡(今江西波阳),西晋灭掉吴国后迁到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那里都属鄱阳湖地区,杂居着汉族和溪峒蛮等少数民族。陶渊明的曾祖叫陶侃,早年是一个穷光蛋,靠捕鱼为生。来到洛阳“跑官”,因“府望不显”,没有人把他带进“圈子”,甚至认为同他打交道都是耻辱。虽然后来成为一个大军阀,官拜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还是被士人鄙视为“溪狗” 。可见,他们的家族为主流社会所歧视,根本没有什么门望,极有可能是溪峒蛮人,不然的话,别人也不会骂他是“溪狗”。

当时的户籍档案的记载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东晋时期的户籍档案有“黄籍”、“白籍”之分。江南本土户口,编入“黄籍”;南渡侨民,类似于“流动人口”,于是侨置郡县,编入“白籍” ,相当于办“暂住证”。当时的士族豪强享受特权,“百役不及,高卧私门”,所以不少寒门庶族,冒充士族,逃避赋役。一旦在它上面造假改动一下,写上一笔辉煌的“神话”,偷偷填下原本没有官爵之类,那么一生不仅能享受特权,还可能趁此显赫的资历做官,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陶渊明家族有可能偷改户籍档案,以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冒充华夏族,但被人抓到了“把柄”, 盖子没捂得住,“负面”消息传播开后,于是人人都认为他家是“溪峒蛮”,所以即使陶侃身为大军阀,还是被骂作“溪狗”。

因此,陶渊明一生坎坷,到处碰钉子,不是偶然的。更不幸的事情,到陶渊明长大成人的时候,有数代人做大官的他们家已经衰败没落了。四十一岁的那年,他做了彭泽县的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官,想起多年来的辛酸,好没面子,在官场中混了这么久,还要向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上司哈腰敬礼,何必“为五斗米折腰”?不如提前“退休”算了,于是陶渊明把县令印信一丢,主动离职,回家种地去了。

既没有显赫一时的官爵,又不是士族豪强,还有少数民族溪峒蛮人的嫌疑,更被主流社会歧视,所以,在当时的世人心目中,陶渊明只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他的诗文没有什么大名气。

陶渊明死了百余年后,被崇拜者们追捧为大诗人。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和作序,还举办了《陶渊明集》首发式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陶渊明的身价飞涨,蔚然为一代大诗人。于是,他被推尊作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譬如唐代的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位“先进”“标兵” 陶渊明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遗风。

现在再谈第二个疑问,看看陶渊明的创作、生活与思想对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有什么影响。根据文献材料,可以断定,其中必有紧密联系。

陶渊明隐居山林,一生从事田园诗歌创作。作为民间文艺家,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内容包括为对田园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多个方面。陶渊明热爱自然风光,厌恶现实社会,把它称作“俗”,认为官场是“樊笼”、“尘网”。他怕“坐牢”,要“逃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为一个农民,陶渊明非常贫困。在一首怀念古田舍的诗中,他说,“转欲志常勤”、“聊为陇亩民” ,表示要勤劳和安心种地。还有一首诗,写了他为豆除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一首收获早稻的诗中,写他早起收割,夜晚负耒而归,“田家岂不苦” ?陶渊明这样勤勉,却不免“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于无米下锅,被迫乞食。

陶渊明改创新自然说,鼓吹“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是一位大思想家。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推其造诣所极,殆与千年后之道教采取禅宗学说以改进其教义者,颇有近似之处。然则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 依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旧自然说公然对抗“吃人”的“名教”,甚至搞宗教起义,而陶渊明的新自然说虽反对 “名教”,但仅只是搞“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即不和政治势力合作,外学儒家,内修道家,将生命精神融入宇宙造化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类似于道教吸收禅宗学说改进教义的方法,也是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范例。

正是如此,在生命融入宇宙造化之中后,田园生活无处不有“真意”。在“心在两端”的陶渊明看来,生命的“真意”只有从田园风光的游赏、劳动生产的体验、读书饮酒中才能获得,有他的诗为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中提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应当是真朴无伪,纯粹天然。庄子早就说了:“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安慰剂,有点像吃现代人摇头丸。他想通过它彻底否定当时的既成社会,以寄托他一生对田园山水的诗意理想。这些理想全部体现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桃花源里风光恬静和谐,自然与人融为一体;没有世俗政权,不收农业税,没有杂役,无剥削与掠夺,人人自由、平等,人人劳动,家家富裕,人们生活愉快。

也许有人会问:桃花源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理想世界呢?

许多人认为,桃花源是带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大约是《桃花源诗并记》中有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一句,于是诗人们都认为桃花源是仙境,如韩愈《桃源图》有“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诗句;刘禹锡《桃源行》有“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诗句;王维《桃源行》有“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与“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诗句。据说,最早认为桃花源是仙境,还是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一书。

对于真桃花源在武陵(今常德),几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自从陶渊明以后,历代文人骚客还争相咏题 “桃花源”,譬如南北朝时期有庾信、徐陵等人,唐代有王昌龄、李白、刘禹锡、杜牧等几十个人,宋代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

陈寅恪先生是近代第一个怀疑者。因此,他撰写《桃花源记旁证》后,引起学术界争议,先后有唐长孺先生的《读桃花源旁证质疑》、劳干先生的《桃花源偶记》,逯耀东先生的《何处是桃源?》的对他的质疑。

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发达,不少地方乘机大肆炒作,在某些学者索隐文献的配合下,牵强附会,自称“真” 桃花源。于是乎,“真”桃花源如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冒遍全国各地。

桃花源记的桃花源在哪里

很多人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是离传说最近的一个。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开篇就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桃花源就在武陵,但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武陵郡和武陵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从西汉时期设置到唐朝止,存续了了960年,其所辖地区,后改为常德路、常德府,而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就在这段时间 内,因此今天的湖南常德被很多人认为是《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除此以外,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桃花源的原型的有重庆酉阳桃花源、江西庐山桃花源、湖北竹山武陵峡桃花源、安徽黟县赤岭村桃花源、河南南阳内乡县桃花源、江苏连云港桃花源、云南坝美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八个可能的地点:

一、湖南常德桃花源

这处桃花源是离传说最近的一个。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开篇就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桃花源就在武陵,但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武陵郡和武陵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从西汉时期设置到唐朝止,存续了了960年,其所辖地区,后改为常德路、常德府,而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就在这段时间 内,因此今天的湖南常德被很多人认为是《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桃花源位于常德的桃源县,这里南临沅江,北倚武陵群峰,武陵山中还有一个桃源观,始建于西晋,到北宋时香火极盛,历代文人墨客都纷纷到处泼墨,成为我国的道教圣地。

春天的桃花源桃花遍野,绿茵红飞,走进桃花源,就像走进了一首瑰丽的画卷,能真正感受到《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这里还是《辞海》《词源》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

坐标:湖南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镇。

二、重庆酉阳桃花源

酉阳是重庆下辖的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与湖南相邻,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大家熟知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就是这个县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语。

酉阳桃花源被专家评价为最像陶渊明散文意境的一个。这里有山、有水、有溶洞、有良田、尤其是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这里的桃花灿然绽放,仿佛真是远离了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的感觉。

太古洞,又被称为“桃源秘径”,长度约有3公里,这里有曲折的廊道,险峻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洞内还有宽敞的大厅和五彩缤纷的钟乳石。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有一群咸阳儒生,逃到了酉阳,从此与世隔绝,在这里生息繁衍,过起了隐居生活。

酉州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酉阳过去的土司衙门,现在见到的古城是在原来基础上复建,古城内客栈、酒肆林立,风格各异的土家吊脚楼,伫立在青石板街两旁,酉阳800年州府的恢宏气势依稀可见。

坐标: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路232号。

三、江西庐山桃花源

庐山桃花源是庐山最长的峡谷,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康王避秦乱而藏身于此,又被称为康王谷,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全长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 美称, 这里青山叠翠,风景如画,有着极美的田园风光,当地的专家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源的创作原型。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有众多人文景观,有陶渊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家咏康王谷的大量诗文和摩岩石刻,峡谷的东边还有陶渊明的故居,峡谷西边还有陶渊明古墓,全国称桃花源的地方不少,但有陶渊明墓的唯有这里。

坐标:江西九江市庐山市国道105东侧。

四、湖北竹山武陵峡桃花源

竹山县的历史渊源也注定了这里也是陶渊明桃花源散文原型的热门地点之一,因为这里历史上就是武陵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朝置武陵县,也就是今天的竹山县,属汉中郡,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年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的只有竹山,因为说竹山桃花源就在竹山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竹山武陵峡桃花源位于官渡镇,巴山东麓与秦岭交界处,号称华中原生态第一峡,大自然赋予了其迷人的风韵,峡内峰峦叠嶂,雄峻险秀,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这里还有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蔚为壮观,自然景观引人入胜。

武陵峡桃花源现在已经是国家规划的5A级生态旅游区,景区里有狮子山、藏龙洞、鲁班峡、仙人洞、登天门、女王寨堡、密谷地缝等景观,峡内还有两处古老的田园村落。

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过着与世隔绝,淳朴自然的农耕生活,有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散文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坐标: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桃源村。

五、安徽黟县赤岭村桃花源

赤岭村位于黟县碧阳镇,这里距离著名的西递、宏村只有十几公里,过去的赤岭村又叫陶村,是因为有了陶姓的入住。

有史料证明,居住在这里的陶氏族系是陶渊明的次子陶俟的后人,他们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已经在这里悠闲自在地生活了千年之久,现村中仍保留着《陶氏宗谱》、故居、陶氏祖坟、陶岭古驿道、陶氏宗祠等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

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五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掩映在古树群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长卷,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极其吻合,活脱脱一个陶公笔下的今日版的桃花源。

坐标: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赤岭村。

六、河南南阳内乡县桃花源

南阳桃花源坐落于宝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山势险峻,植被茂密,封闭性好,与世隔绝,桃花源内山顶高处有一片面积近百亩的盆地。

这里居住着十小户人家,三十多口人,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历代没有受到官匪盗侵扰,居民纯朴和谐,夜不闭户,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景区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几个景区组成,沿桃花溪进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观赏景点十八处。每年三月,这里的桃花争妍斗奇,蔚为壮观,是难得一见的佳景。

景区内的天门瀑布落差108米,是南阳唯一的悬崖飞瀑。

坐标: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青杠树村。

七、江苏连云港桃花源

连云港桃花源位于连云区宿城乡,宿城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景色宜人。当年陶渊明曾在其诗《饮酒》中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据地方史记载,这里的“东海隅”就是指宿城的高公岛,陶渊明在这里目睹了高公岛附近桃林夹岸、 芳草鲜美的情景,挥笔写下了千古美文《桃花源记》。还有传说,吴承恩当年醉游这里的船山水帘洞,而构思了《西游记》。

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和外界几乎隔绝,只在虎口岭有一条路可以出入,这是一条千年古道,是当时进入宿城的唯一的道路,上了岭后极目远眺,宿城便在脚下,重峦叠嶂,山海相映,春季时节更桃花烂漫,美轮美奂。

在宿城的船山飞瀑附近还有一个叫陶庵的小村庄,相传这里就是陶渊明当年住的地方。

因为宿城的美景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国内文史界和连云港地区的学者,以及很多历代名人都支持这里就是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

坐标: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乡。

八、云南坝美桃花源

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令人神往,而在云南就有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这就是坝美村,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小村子。

“坝美”壮语的意思是“森林中的洞口”,这里的情景和陶渊明描述的何其相似,进入村子也需要乘船沿着小河,穿过一个几公里长的天然洞穴,河的两边虽然没有桃花,但却是青山绿水,景色宜人,除了洞口,眼前呈现的景象正如陶渊明所描绘的那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坝美村是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壮族村寨,四面环山,不通公路,因为交通阻隔,坝美村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很少和外界交流,直到上个世纪末,村子里的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和生活习俗,种田用木犁木耙,灌溉用古老的木制水车,自种棉花自纺布,碾米磨面用水磨。

今天的小村庄仍然还保持着从前的模样,环境仍然优美原生态,还保留着祭龙、祭祖、围鱼、对歌、龙垭歪、花糯米饭节、斗鸡等沿袭千百年的传统民俗。

坐标: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

风景美如仙境,《桃花源记》的原型是哪里呢?

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潜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儿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江苏桃花园:“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儿呢江苏桃花园?“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 ①。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由此可见,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关于江南水乡桃源小镇的资料,急。加十分

其中还有图片等

桃源镇,又称桃花源,位于苏州吴江西南部地区江苏桃花园,是江苏省最南端嵌入浙江北部形似等腰三角形的地带江苏桃花园,南面与浙江桐乡市乌镇隔河相望,东面则与浙江嘉兴市秀州区毗邻,西面则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历史上曾是2省(江苏、浙江)3府(苏州、湖州、嘉兴)4县(吴江、震泽、乌程、由拳)错壤之地。全镇周边界线总长56.5公里,其中与浙江的交界线达32公里,镇域总面积90.61平方公里。

桃源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广福村无字圩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有吴越征战时留下的“吴王离宫”、“集贤馆”、“战船港”等遗址。西汉初,与司马相如、枚乘齐名的严忌,死后葬于现铜罗东的枫潭之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没于水,崇祯四年(1631年)重筑,故铜罗又称“严墓”。此外,桃源镇内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老家沈庄村及沈庄漾、陶墩、天亮浜等相关的很多故事。

元末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并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联,桃源也因此而得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桃源。“地接湖滨游笠泽,境疑世外隐桃源。”“问讯进渔家,欲访桃源扶杖过江苏桃花园;津梁邻古寺,闲来竹里听钟声。”桃源方言温婉柔和,通用吴地官话。

世外桃源,桃花源景色秀美,才子佳人出桃源。也有自古“桃源出美女”一说,自古苏州出美女,苏州佳丽数桃源,古代桃源美女有江苏桃花园:谢秋水,宋阿紫,沙九畹,白牡丹等等, 乾隆《四库存全书》载:“前宫、后宫、西宫在吴江县桃源沈张湖(即今桃源沈庄漾)之西,皆吴王夫差离宫也,今村名犹存,沿其旧”。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吴江县续志》有“十五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一十里,雷村、歜村、竹里、章奥、西宫、算墟;十六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新陈、集贤、前宫、后宫”的确切记载,这里所说前宫、后宫、西宫的建造地点,在今桃源镇后村和西亭一带。

桃源之地,春秋时为吴越争战接壤之地,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领26县(其中包括吴县、乌程县、由奉县)。二十六年,秦灭6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桃源之地属之。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置县。

《吴江县志》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照此说法,桃源列入“南属嘉兴”(由拳县)范围。清乾隆十二年(1742年)《吴江县志》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震泽县志》等志书就吴江置县时的记载:“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缪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吴越备史》,按《嘉兴府志》亦载此事,而又云分嘉兴之北境与焉。潘柽章《松陵献集》云,严墓旧属秀州,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这一说法与新编《吴江县志》“南属嘉兴”的记述基本相符,这是桃源之地的“严墓及其以南之地”自秦至唐初属嘉兴(由拳县)的记载。但还有平望以西、以南之地(包括桃源之地)在吴江置县前归属乌程县的说法: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卢熊的《苏州府志》称:“平望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唐属吴兴郡。开元(713—741年)末始隶苏州吴县,西至浔溪(即南浔)五十余里,与乌程分界”。按《吴兴统记》:“开元二十八年苏州耆老百姓耻州境深远,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之三乡与吴兴换焉”。又云“官河从平望驿北矣,县界南二里二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县界长二十六里,淤淀岁久,转运俱难。元和五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敕厘开,又拔入苏州”。清乾隆时《吴江县志》、《震泽县志》也有如此记载:“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属吴县,平望地属乌程,开元末吴乃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而平望亦属吴。”从上述志书记载分析,平望驿以西、以南地,在划归吴县前,属乌程县,其中,平望官河以西至浔溪五十余里在开元末(740年)始隶苏州吴县;平望驿站以南地则在湖州刺史范传正疏通运河后(810年)拔入苏州。其它志书,包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震泽镇志》以及《归安县志· 地域》。在确定平望驿以西、以南地“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同时,在清·同治《湖州府志》的记载中:“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东迁县的东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运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获塘直北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根据东迁县境的“东境直至平望官河,南境直至乌镇”的记载,桃源之地包括在内,这是桃源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记载,在开元末,平望易地后,桃源归属吴县。据《乌镇志》载,“始皇帝统一中国,废分封,建郡县,镇属会稽郡,裂车溪(今乌镇市河)之间,西属乌程,东属由拳,乌青始析”。“明宣德五年,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乌镇仍属乌程县隶湖州府,至清不变”。“民国19年(1930年),县以下设区,青镇属桐乡县青炉区,乌镇属吴兴县第四区”,直到“1950年5月,乌青两镇始合并,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专区”。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设在车溪两岸的乌、青两镇自秦到新中国成立2170多年间始终两县分治。二是乌、青二镇是以自然界限——河流(车溪)为界线来划分。

同样以河流为界,桃源与原属由拳县的青镇接界及与原属乌程县的乌镇接界,这二部分土地中间也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就是紫荇塘,紫荇塘的南端接通现乌镇的市河---车溪。“严墓以南地”,江苏桃花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以严墓市河为界,西通大德塘,东接三官荡、严墓塘一线以南的地区,它最为明显的界限是:东边以烂溪塘为界,与浙江交界(即与过去属于由拳县的青镇和秀水县接界),它的西面以紫荇塘为界,这块区域加上严墓市河北面的过去称为严墓镇北街的镇区,即为过去由拳县属地。

再从其它一些地方去考证: 1、地处桃源镇西北方向的陶墩村假字圩,有1条从光船湾到夏沙斗、南北长约400米的分省墐,墐东为江苏地界,墐西为浙江省湖州市(即过去乌程县)地界,形成了二省同治一圩及脚踏二省的景观;2、同样地处镇西的梵香村,在拑字圩上有一个叫张孟斗的小村庄,现居住着5户浙江籍农户和8户江苏籍农户,且不同省籍的农户交错相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接受两省分治;3、梵香村的北扇圩与浙江省农村也仅一兜相隔,兜口土地接壤;4、地处镇西南的广福村北旷圩,与浙江湖州市的三民乡兴隆村同治一圩;5、原青云镇漾西村(现梵香村)还有8户农户,在1958年5月14日划入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6、横泾港以南乌镇正是过去东迁县境“南直至乌镇”的属地。桃源过去与乌程县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宋《吴地后集》载,“后梁开平三年,吴江建县,辖五乡”,桃源属澄源乡辖。“宋置七乡,景德三年,有四乡”,桃源仍属澄源乡辖。直至明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全县分6乡,桃源领五都(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和十七都,其中包括附近的浙江部分地区和南麻部分地区)。(现在吴江境内有七都和八都)。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分县,桃源属震泽县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桃源属震泽县严墓镇辖。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二县合并,下设市乡,桃源属严墓市辖。民国18年(1929年)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桃源属严墓区辖。直至解放后的1957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桃源之地划分为桃源、青云、铜罗3个乡,后又撤乡建镇,至今又合并成桃源镇。

素以“服装酿酒苗木名镇”著称的吴江市桃源镇,位于江苏省南大门,江、浙、沪二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镇南和镇西分别紧连历史文化名镇乌镇和南浔镇,桃源镇域面积90.6平方公里,镇域内公路四通八达,镇北与318国道和沪苏浙高速公路相接,镇南与320国道和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及沪杭高速公路相连,镇东与苏嘉高速公路贯通,从镇区到苏州、杭州、上海均在一个多小时,交通便捷,人脉畅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几年来,三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桃源镇已成为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桃源镇历史文化悠久,钟灵敏秀,人杰地灵,有“自古才子佳人出桃源”的美誉。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于境内广福村。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在境内仙南、西亭一带大兴土木建造行宫、开掘隐藏战船的港湾72条;东汉时期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的杰出辞赋家忌早已蜚声华夏文坛;元朝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聊,桃源镇也因此而命名。桃源镇内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老家沈庄村及沈庄漾。

改革开放以来,桃源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已形成了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容器包装、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服装和纺织是桃源的支柱产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全镇拥有1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酿酒是桃源古老的传统产业,全镇拥有颇具规模的酒厂近40家,年产黄酒10万余吨,占全国黄酒总销售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黄酒第二大集中生产基地。苗木生产是桃源特色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的凸现,目前全镇种植面积3万余亩,种植品种100余种,连绵成片的苗木培育基地在华东平原堪称绝无仅有,形成了江南水乡巨大而独特的天然“氧吧”,成为装点大都市的绿色源泉。桃源镇特色产业的逐步做强,带动了工业群体迅猛崛起,电子、电缆、皮件、箱包、机械、化工、仿古工艺等生产行业优势明显,产品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身手客户欢迎。全镇拥有注册6亿元,总资产达100多亿元的“东方国际集团”,年生产能力达12000吨的中国最大的缝纫纱线生产基地“春宇纺织”,年生产22万吨实用酒精,生产规模全国排名第二的“恒祥酒精”等大中型企业。

“地接湖滨游笠泽,境疑世外隐桃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桃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投资环境赢得了海内外创业者的青睐,诚信好客的桃源人一贯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的宗旨,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考察合作,投资兴业,携手共创灿烂的锦绣前程。

关于江苏桃花园和南京小桃园桃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