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江苏地图板块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江苏地图板块分布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江苏十三个地级市顺序分别是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还有95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1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743个乡镇,503个街道。
按地理位置对江苏城市进行空间排序是非常常见的方式。一种方法是先苏北再苏中,最后苏南。除省会南京放在最前面,其余地区的先后顺序是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这一种排序方式在苏北、苏中、苏南各自板块内部也是按照从西北至东南的空间顺序。一些地图册常常使用这一排序方式,如《中国分省系列地图集·江苏》就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排序的。
江苏地形地貌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陆地面积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占比86.89%,达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1606.98平方千米,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江苏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海拔625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苏
江苏省行政区划,即江苏省所管辖范围,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 南京市,12个地级市 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盐城市, 21个县级市 江阴市、宜兴市、邳州市、新沂市、溧阳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高邮市、仪征市、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靖江市、兴化市、泰兴市, 20个县 海安县、如东县、宝应县、建湖县、阜宁县、射阳县、滨海县、响水县、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睢宁县、沛县、丰县。
作者:谢建国
提到江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鱼米之乡、太湖、苏州园林、大运河、吴语、江南丝竹、淮扬菜、秦淮河、昆曲、阳澄湖大闸蟹、明孝陵、鼋头渚……要说中国最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么非江苏莫属。无论是比 历史 悠久,还是比当下经济,江苏都当仁不让。
在数千年的 历史 上,江苏先后属于吴国(春秋)、扬州/徐州、吴国(三国)、江南东道/淮南道、吴国/吴越国(五代)、江南东路/淮南东路、江浙行省、南直隶、江南省。清朝中期,江苏才脱离江南省成立江苏省。“江苏”省名,是从江宁(南京)、苏州两府名称中各取一字而成。
江苏历来被划分为三大地理板块:长江以南是江南,长江、淮河之间是江淮,淮河以北是淮北。在明朝之前,淮北和江南从未归属于同一个“省级”行政实体,所以苏南和苏北的习俗、饮食、方言存在天壤之别,反而苏南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很接近。
下面进入本文的主题:江苏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一、谁是最早的“江苏人”?
在夏商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尚未开发,仍是一片蛮荒之地。江苏仅北部的徐州一带,处于华夏文明圈的外围。从商朝末年开始,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开始进入江苏这片土地。江苏最初的开化,和“太伯奔吴”有关。
据《史记》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简而言之:商朝末年,周部落的首领叫古公亶父,他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伯得知父亲要让季历继承王位,于是带着家人和随从,逃到蛮荒之地的无锡、苏州一带,断发文身表示让贤。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太伯是文王的伯父。太伯到南方后成为当地领袖,建立了勾吴,吴太伯成为吴国的开国始祖。
吴太伯率领从渭水一带(今属陕西)迁来的华夏人,与太湖一带的“荆蛮人”,共同构成了最早的“江苏人”,他们说的语言也成为吴语最早的源头。到春秋中后期,在阖闾、夫差担任吴王时,吴国进入鼎盛时期。吴王阖闾入选“春秋五霸”,吴国成为春秋时期国力最强的诸侯国之一。
进入战国后,吴国先是被越国吞并,越国又被楚国兼并,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秦始皇统一中国,江苏分属于会稽郡、东海郡、泗水郡。西汉时,江苏分属于会稽、丹阳、临淮等六郡。东汉时,江苏的长江以南属于扬州,以北属于徐州。
孙吴奠基者孙策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孙策带领一支五六千人的劲旅,迅速击败扬州刺史占领江东。孙策的军队主力都是北方人,这批军事移民成为东吴建国的核心力量。由于东汉末年中原陷于战乱,而江东由于长江天险尚能偏安一隅,所以很多江北的小地主、普通百姓也逃到江东。
东汉末、三国初,这批军事移民和北方难民,成为“太伯奔吴”之后,第二批成规模的北方汉人移民江苏。但汉人真正大规模迁入江苏,则发生在西晋末、东晋初的“永嘉南渡”。
二、永嘉南渡
西晋统一,结束了三国战乱的局面。但好景不长,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继位后,第二年便发生了持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大乱的后果,是北方边疆民族大举南侵,匈奴、氐人、羌人、乌桓、鲜卑越过长城,迁入华北地区,随即爆发“永嘉丧乱”,西晋灭亡。
此外,华北还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旱灾、蝗灾,导致“白骨蔽于野,百无一存”。为了躲避战乱和灾害,中国 历史 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汉人南迁浪潮,史称“永嘉南渡”。即使是昔日繁华的长安、洛阳,在战乱、灾害、移民的夹击下,也沦为两座空城……
谭其骧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中指出:“永嘉之丧乱,致北方平均凡8人之中,有1人迁徙南土;迁徙之结果,遂使南朝所辖之疆域内,其民5/6为本土旧民,1/6为北方侨民是也。”
“永嘉南渡”南迁人口高达90万,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1/8,导致南方人口增加了1/6。南迁的路线可分为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西线为陕甘移民迁入湖北湖南,中线为河南移民迁入安徽,东线移民为山东、河北移民迁入江苏的长江南岸地区。三条路线中,东线的规模最大,据学者统计移民人口高达26万。
谈到江苏移民,谭其骧指出:“其中来自北方诸省者,以山东占极大多数,河北次之,河南、山西、陕西又次之,独甘肃无。而本省及安徽省境内淮南北之人,又多有侨在江南北者。至侨民麇集之地,则江南以今之江宁、镇江、武进一带为最,江北以今之江都、淮阴诸县地为最。”
江苏方言地图
由于在镇江、南京、常州西北一带,移民数量已超越当地土著数量。这些地区在东晋之前原本是纯粹的吴语区,但由于移民规模大,当时的北方官话大量涌入,导致那一带形成一种新的方言——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兼有北方官话和吴语的特征。
由于南京多次成为中国南方政权的中心,后来形成南北包容的“金陵文化”,从而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一道,共同构成江苏“吴韵汉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安史之乱后的北方移民
“永嘉南渡”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代初期,江苏境内未出现大规模移民。直到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原出现长达八年的战乱状态,导致了中国 历史 上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南迁人口高达100万之众,规模超过了“永嘉南渡”。
“安史之乱”主战场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这里受战乱的影响最深,所以南迁的移民规模也最大。至于迁入地,与“永嘉南渡”不同,这次移民几乎涉及所有南方地区,有的远至岭南、福建,整体而言,以迁入江南、四川、江西、两湖地区为多,尤其是江南接收的移民最多,移民占当地人口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在广袤的南方地区,江南一带开发时间最早,而且此前已有大量汉人迁入,从北方可以方便地通过大运河、长江抵达,所以江南地区成为“安史之乱”移民的首选之地。《全唐文》记载:“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江南接纳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安徽的宣州、歙州和浙江绍兴。
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历来就是北人南迁的中心;而镇江恰好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很多北方移民从运河直下,迁居此地;苏州位于长江和太湖之间,当时有7.6万户,其中约1/3都是“安史之乱”后的移民。
与此前的移民相比,尽管“安史之乱”后的移民规模很大,但移民人口数量并未超越土著居民。所以和“太公奔吴”塑造了吴文化、“永嘉南渡”塑造了“六朝文化”相比,这批新移民渐渐融入了当地文化,并没有“同化”当地固有的文化习俗。
四、靖康南渡
经历唐朝末年的战乱后,中国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江苏大部先是属于吴国,后来属于南唐,而苏州一带一直属于吴越国。从五代到北宋,中国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移民,但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开始,中国迎来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移民——“靖康南渡”。
这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分为三个时期:“靖康之乱”、南宋金对峙、南宋蒙元对峙。据吴松弟的《中国移民史》一书统计,“靖康之难”导致北方人口锐减1500万,除去死于战乱的,有七八百万逃往南方。根据 历史 文献对移民的统计:江南出现808例、江西出现215例、福建出现144例,也就是说江南(包括浙江、苏南、皖南、上海)、江西和福建接纳的移民数量最多。
北宋都城在开封,包括宋朝皇室、朝臣、贵族、军队在内的中原人,可通过黄河、大运河方便地南迁至江南一带。进入南宋后,江苏分属于两个国家:淮河以北属于金国,淮河以南属于南宋。
经历此次大移民,江南成为全国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江浙的杭州、苏州,成为全国“一线城市”,南宋开始流行谚语:“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后来变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过,这次移民对苏南、杭州的影响不同,北方移民并未改变苏州作为吴语中心的地位,而杭州由于大量接纳开封移民,当地方言受到剧烈冲击,变得具有明显的北方官话特征,至今杭州话也比苏州话更接近普通话。
五、明清时期移民
南宋灭亡后,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但好景不长,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再度出现。韩山童、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朱元璋、明玉珍率领的农民起义,互相攻伐,导致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损失。
尤其是中原和四川一带,地处战乱的核心地带,战乱之后变得荒无人烟,于是明朝官方组织大规模人口迁移:北有“大槐树”移民,南有“江西填湖广”,从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山西、江西向周边省份移民。在江苏一带,也组织了从江南向苏北的大型移民,至今仍有很多苏北人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
苏州阊门
很多苏北人称睡觉为“上虎丘”,称做梦为“上苏州”,这种奇特的现象,和六百年前的那场移民有扯不断的关系。明朝建立后,苏北受战乱影响,人口锐减,而江南百姓曾支持过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朱元璋为了报复,把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的40万人强行迁往苏北。
“一敬天地,二敬祖先,三敬阊门故乡!”苏北人从未停止过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其实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苏州阊门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这些移民来自苏南、浙北、徽州、赣北……从苏州迁徙去苏北,从阊门进入大运河是最佳路线。
进入清朝之后,中国出现了“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但与江苏关系不大。对江苏影响较大的移民,是太平天国运动。
由于苏南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地区,所以人口损失也居全国首位。李鸿章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对苏南进行考察:
“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想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十里无居民者。有破壁颓垣,孤嫠弱息,百存一二,皆面无人色,呻吟垂毙……”
运动结束后,一部分避难异乡的流亡者回到苏南,但由于损失人口过多,地广人稀,很多良田沦为无主之田。于是苏南尤其是靠西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地方政府大力招募苏北农民前来开荒,把无主之田招人认垦。光是苏北的移民还远远不够,又从湖北、河南、安徽招徕大量移民进入苏南。太平天国之后,苏南接纳的移民数量达到100多万。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靠近上海的地缘优势,苏南经济在全国率先腾飞,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纷纷成为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明星城市,越来越多外地人口选择到长三角地区永久定居下来。读到这里,江苏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相信每一位读者,都有了答案!
江苏13个省辖市名称江苏地图板块: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
江苏13个省辖市分布地图:
截至2018年5月江苏地图板块,江苏省共辖13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19个县、55个市辖区江苏地图板块,767个乡镇,县(市)中包含昆山、泰兴、沭阳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市(县)。
扩展资料: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陆域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共26个海岛。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
江苏省13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泰州,扬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百度地图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江苏地图板块和江苏地图板块分布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