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园江苏,苏州翠逸花园

盐城房产 精选 2022-11-24 27 0

今天给各位分享逸园江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州翠逸花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苏州园林有哪些呀快点

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AAAA

开放时间 8:15-16:15

抵达方式 游1、游2、游5线、2、3路拙政园站下,往东步行100米即到。

附近景点 出拙政园后,向西走100米,可到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沿园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狮子林、苏州民俗博物馆。

联系方法 电话 67539869 传真 67527181

地址 东北街178号 信箱 zzyglc@public1.sz.js.cn

网址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元代流传至今的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寻踪、探幽、觅"真趣",解开当年和尚造假山迷宫之谜。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公交游1、游2、游5线、2、4、5路

联系方法 电话 67278316 传真 67272428

地址 园林路23号 信箱

网址

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堪称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全园面积仅8亩多,做到了感觉宽绰而不显局促,主题突出,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运用比例陪称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是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开放时间 8:00-17:00

抵达方式 2、4、31路

联系方法 电话 65293190 传真 65290192

地址 银杏桥北阔街头巷11号 信箱 master@szwsy.com

网址

世界文化遗产-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巾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 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亢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臀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卜,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丰间刘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开放时间 7:30-17:00

抵达方式 公交6路、游1、游2

联系方法 电话 65337903 传真 65517340

地址 留园路79号 信箱

网址

世界文化遗产-艺圃

艺圃,地处金、阊二门间的文衙弄。园景开朗,风格质朴,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有其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全园有地仅为五亩,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水面集中,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故而水面显得开阔流动,绝无拥塞局促之感。 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为园中主要厅堂,其南端有小院,设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为假山,以土堆成,临处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既多变化又较自然。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为明清苏州一代造园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东有乳鱼亭,系明代遗物,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院中有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在苏州园林中还属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为园内最为避静之处。 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游1线金门站下

联系方法 电话 67271614 传真 65517340

地址 十间廊屋8号 信箱

世界文化遗产-耦园

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耦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公交701路

联系方法 电话 67272717 传真 67272722

地址 小新桥巷5-9号 信箱

怡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9亩,位于市中心人民路,是苏州年代最晚的古典园林之一。 怡园始为明弘治年间吴宽旧宅。清光绪初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邀画家任阜长等筹划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成此园。取《论语》中"兄弟怡怡"之意命园名。 此园水池假山,亭廊厅台,布置得宜,玲珑精巧,湖石、石笋多而美,颇得自然之趣。以复廊将园分隔为东、西两部,庭院内有王延亭、四时潇洒亭、城仙琴馆、岁寒草庐、石舫、玉虹亭、锁绿轩、小沧浪、螺鬓亭、金粟亭等景点。此园在造园艺术上吸取宋、元、明、清各代园林的长处,如复廊仿沧浪亭,假山效环秀山庄、狮子林,水池摹网师园,把各代园林风格融合一体,具有集锦式特点。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门票价格 4元

抵达方式 公交游4

联系方法 电话 65249317 传真 67272428

地址 人民路343号 信箱

网址

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亩,位于城内景德路。 本为五代钱元璙金谷国故址。清道光末年属汪氏耕荫义庄,始名环秀山庄,俗称汪义庄。 园以山景为主,以水池为辅,因山而名。石湖假山为清乾隆、嘉庆间叠山名家戈裕良所筑,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素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幅千里"之誉。假山形态逼真,结构精致,一石一缝,交代妥帖,能远看也耐细赏。假山占地不及半亩,却辟有60余米窈窕曲折、高低盘回的山径,有峭壁、洞壑、涧谷、危道、悬崖、石室等境界,有山重水复、移步换景之妙。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联系方法 电话 传真

地址 景德路 信箱

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百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颇值观赏。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公交游2、游4线

联系方法 电话 65194375 传真 65290192

地址 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 信箱

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间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名郎之感。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花厅为一般作接客停轿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来临之时,则开正厅,以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AAAA

北半园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亩,位于城东北白塔东路。 该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所筑,后由陆氏改建后名半园。园内布局水池居中,南北狭长,筑以黄石驳岸,环池有四面厅、旱船、小轩、半亭,以曲廊断续相联。园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联系方法 电话 传真

地址 白塔东路60号 信箱

听枫园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亩许,位于金太史巷(现园门设于庆元坊1号),为清末小型宅园。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址为宋词人吴应之红梅阁故址。苏州知府、金石考据家吴云(字平斋)筑宅园于此,以老枫命名。又名听枫仙馆。该园水木明瑟,泉石雅洁,红叶亭不减旧家春色。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联系方法 电话 传真

地址 庆元坊1号 信箱

东园

因地处城之东隅,故名。是利用原蒋园、孟子堂废墟及古城墙、内城河之自然环境建成的现代公园,北接动物园,南邻耦园,占地270余亩,于1979年建成开放,是目前苏州市内最大的一个园林。 进入大门,大草坪翠绿如茵,四周雪松如林,形成了东园独特的景色;东侧涵碧楼、春和秋爽之谢等建筑,傍水临波,古朴典雅;周围回廊、假山、水池和花木,组成一个宁静的的庭院;环路西侧高耸的粉墙黛瓦内,是我国古典园林首次出口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明轩"实样,已成为中美人民友谊的纽带。草坪环路外侧,为苏州市与意大利威尼斯市,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日本池田、金泽、龟岗等友好城市共建的图腾柱、石灯笼、纪念碑等友谊设施和中外贵宾手植的友谊树。 跨过大桥,古城垣绵延起伏,林木葱郁。登上春亭,艳花万朵,古梅百木,野花间植,众果繁生。沿环城河、内河筑。以道路,盘曲蜿蜒,直达娄门。"观鱼处"建有曲桥、亭轩。园内设有众多的水上娱乐项目,古色古香的"官船"之上的水上茶室,是游人的绝佳去处。游人漫步草坪,或泛舟于碧波,或品茗于香洲,其乐融融,陶陶然有彭泽遗风。 东园,还将进一步添置具有特色的娱乐服务项目,充实绿化,计划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特色景点,逐步建成一座内容丰富的现代公园。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公交701路

联系方法 电话 67295184 传真 67272722

地址 白塔东路1号 信箱

乐荫园

太仓沙溪乐荫园,又称乐隐园,原为元代晚期隐士瞿孝祯所筑。旧时园址,湮没无存,仅留湖池一潭。1982年始在旧园原址重建,更名乐荫园,面积22.5亩,其中水域面积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以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桥。西部入园大门围墙仿苏苏州拙政园门口;北侧小花汀室内清明简洁,配以精工细刻的木格窗,可一览屋后小院内梅、竹、芭蕉、大竹和假山石构成的精致秀美的山景。长廊、水榭临池面作,隔岸北望,杨仰依依。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精致,玻璃长窗,厅高敞爽。厅前平台宽阔,亭后外露台濒临水池。 东部茶室,为园中之园,是游客休的佳地。夏日,依山傍水,斟一杯清茶品茗,望湖石水池,夏荷亭亭,遍园青绿;入秋,金风送爽,闻丹桂飘香,别有乐隐之趣。另外,园中多用细石铺路,整开雅致,细石小径曲曲弯弯。荷叶踏步和通津桥沟通东西两方。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联系方法 电话 传真

地址 太仓沙溪 信箱

启园

启园,俗称席家花园。她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启园路39号,与东山宾馆毗邻。1933年东山旅沪商人席启荪为纪念其上祖席启寓在此迎接康熙皇帝而兴建。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经政府多次拨款整修扩建,才具今日之风貌。 启园选址得宜,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站地面积约四点八公顷。该园藏山纳湖,步移景易,既容苏州园林之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相传悠久的"柳毅传书"的柳毅井,康熙皇帝上岸的御码头及康熙皇帝当年曾歇息过的古杨梅树为园内三宝。镜湖楼、融春堂、阅波阁、翠微榭、花园别墅、如意小筑、座金亭、撷银亭、晓澹亭、挹波桥、环翠桥、曲桥、廊桥、复廊等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迤俪,另人心旷神怡。 园内辟有《东山方志名人馆》《康熙皇帝到东山史料陈列室》和历史文化碑廊及书画展。最近又增添了七桅古渔船。到启园游览,可观园中三宝;游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赏太湖风光、七桅古船;品茗园中自产的碧螺春茶;购各种旅游纪念品。 游览启园后,还可去参观明代砖石名雕建筑--明善堂;元代楠木建筑--轩辕宫。我们竭诚欢迎您的光临。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抵达方式 苏州火车站乘20路或在吴中区汽车站乘中巴车至东山

联系方法 电话 66281236、66284324 传真 66398311

地址 吴中区东山镇启园路39号 信箱

五峰园

五峰园在阊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诸景。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园散为民居。园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倾倒。 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类别 古典园林 等级 未评

联系方法 电话 67275866 传真 65577440

地址 五峰园弄15号 信箱

虎丘

虎丘在苏州城西北3千米处,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虎丘正门是断梁殿,入内经试剑石、真娘墓就可到达“千人石”。 千人石后“别有洞天”内有剑池,其四周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第三泉、孙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迹。 虎丘自古就为游览胜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丽的传说。 寒山寺 以一首诗而闻名中外的寺庙,要数苏州寒山寺。 唐朝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多到苏州游览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亲自体验一下诗中的意境。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据传,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主持,故名寒山寺。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 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寒山寺最著名的是那口钟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现在的钟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铸的。 很多日本人士对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诵《枫桥夜泊》诗。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日本旅游者。 枫桥 其中许多日本游客专到寒山寺去度过除夕 之夜,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去祸。 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 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到钟楼上亲自撞一下钟,因为这样就 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 吴县 吴县市素有“人间天堂”美称,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域的京沪铁路线上。东临上海,南连杭州,西含太湖,北望长江,中间环抱古城苏州。全市总面积3177平方公里,总人口97.1万。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有75%;湖中72峰,吴县拥有58峰;太湖13个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角(lu)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 吴县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风光旖旎,拥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有司徒庙“清”、“奇”、“古”、“怪”的四株古柏,还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天池山、宝带桥、雕花大楼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人文荟萃。 吴县市工业基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先后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仲春碧螺采茶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网师园为什么被称为江南第一门楼

被称为江南第一门楼,是因为万卷堂的砖雕门楼丰富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主厅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雕刻精致,饱经沧桑300余年后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

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3.2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屋檐下枋库门系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门楼南侧上枋嵌有砖雕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已有几百年历史,极其精致。门楼北为主体,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砖精制而成,既是屋顶支撑物,又是门楼的装饰物。砖细鹅头两个一组,十二对精美鹅头依次排列有序,支撑在“寿”字形镂空砖雕上,鹅头底部两翼,点缀细腻轻巧的砖细花朵,几道精美的横条砖高低井然,依次向外延伸,鹅头上昂,气势伟岸,风雅秀丽,好一幅优美的立体画。

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蔓生植物枝繁叶茂,滋长延伸,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久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飘带轻盈。横匾边缘外,挂落轻巧,整个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令人称绝。中枋为长方形横联,雕刻“藻耀高翔”四个大字,刚健有力,清雅淡泊而庄重。“藻”乃水草总称;“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两侧为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在唐肃宗时为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后为兵部尚书。他的年寿很高,活了84岁。他的8个儿子、7个女婿,都为朝廷命官,史书称誉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大贤大德”。这幅戏文图的寓意为“福寿双全”。右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于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描写周文王访得姜子牙的场景。文王备修道德,百姓爱戴,是个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韬武略,隐于渭水之滨。有一次,周文王出猎之前,令人占卜,说他此次“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彪,所获霸王之辅”。文王大喜,高兴而归,立姜为军师。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闻名,“文王访贤”寓为“德贤文备”。中枋这三幅雕刻的外框前方刻有方柱,柱子间有栏杆和走廊,好似空中楼阁;刀工细腻,纹理清晰,古雅秀丽。下枋横匾三个圆形“寿”字,排列井然。“寿”字周围,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展翅飞翔的蝙蝠和空中飘扬的一簇一簇的云朵。“蝙蝠”两字中“蝠”与“福”同音,象征“福”。“寿”即长寿吉祥。“福”和“寿”是人类的普遍要求。整个门楼上“福”、“禄”、“寿”三星图案韵致隽永。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寓意为三星高照,洪福齐天,寿与天高,万年永昌。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这些砖雕图案以特有的风格丰富了景点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这细腻、雅趣天成的砖雕门楼,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苏州园林中的五个名园是`````````

留园在苏州苏州市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邀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后,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厅堂庭院建筑取胜,北部陈列数百盆朴拙苍奇的盆景,一派田园风光。西部颇有山林野趣。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建筑空间对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造园成就、疏朗自然的风格、典雅秀丽的景色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之一且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称号。从1996年始,拙政园每年春夏之季分别举办杜鹃花旅游节与荷花旅游节。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据传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修复,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份。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涵青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另有:倒影楼、留听阁、塔影亭、浮翠阁、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1189年)是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筑,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清乾隆年(1765年前后)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此重治别业,取名"网师小筑"。乾隆末年(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买下此园,同治年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 所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园归清光绪朝将军达桂。辛亥革命后,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赠于其师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买下这座园林,复用"网师园"旧名,1950年何亚农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1958年园林管理处对网师园全面整修,于同年10月对外开放。1963年网师园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开放面积约14亩。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誉为“假山王国”。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元至正二年(1342),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已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狮子林”。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园内多竹,竹间结茅的方丈禅窝,建有“冰壶进”、“玉鉴池”、“小飞虹(桥)”。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师子林纪胜集”。著名的话有:朱得润的《狮子林图》、倪瓒(号云林)的《狮子林横幅全景图》、徐贲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倪瓒和徐贲的画在清代由皇家收藏,近世有延光室影印本,真迹目前下落不明)。狮子林由此名声显著,至元末明初,已成为四方学者赋诗作画的名胜之地。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性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惟假山依旧。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氏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暴发未能如愿。贝润生1945年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狮子林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假山王国”著称于世。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适、漏、瘦、皱”的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却又相背而去。有时隔洞相遇是可望而不可及。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转身“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边转,一边可欣赏千姿百态的湖石,多数像狮形,大小小有五百来头,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戏打闹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也有像鼋的,像鱼的,像鸟的。还可找到十二生肖图,真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形如狮子;东侧为含晖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见空穴含晖光:吐月在西,势峭且锐,傍晚可见月升其上。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相映成趣。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确实,把狮子林假山迷宫比作诸葛亮的八阵图,毫不为过。个中滋味,非亲临不能体察也。

2.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惟则法师为禅宗高僧。园因寺而闻名。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因此,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禅僧以参禅,斗机锋为得道法门,不念佛,不崇拜,甚至呵佛骂祖。所以狮子林不设佛殿,唯树法堂。而建筑题名全都寓以禅宗特色。如立雪堂,为讲经说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少林立雪之事:达摩祖师在少林修禅时,慧可为拜师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积雪没膝,后被达魔祖师收为弟子,修成正果成为禅宗二祖。如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还有指柏轩、问梅阁等,都是以禅宗公案命名。即便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这些建筑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可见狮子林是禅宗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的一个详细例证。

3.狮子林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在狮子林的沧桑变迁中,有一位皇帝对狮子林倍加赞赏。曾五次游览狮子林,并留下大量题字和“御制诗”。他就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弘历二巡江南到苏州,他取来倪云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于狮林寺,双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1762年,乾隆二游狮子林,因爱其景,为狮林寺题额“画禅寺”,在他临摹的倪云林《狮子林全景图》和倪氏原作上分别题字。将临摹之作“命永藏吴中”。1765年,狮子林已归黄祖兴所有。乾隆游狮子林后(时称涉园),题下“真趣”匾额,又作“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后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一座狮子林。1780年,游狮子林后作《狮子林再叠旧作韵》。1784年,乾隆再次南巡,见到了徐贲画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十分感慨。游狮子林后,在《游狮子林三叠旧作韵》中写到:“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曰芳春可弗寻。”这位75岁的老人自觉年事已高。只能“他日梦寐游”了。乾隆五次游览狮子林,题写三块匾额,留诗十首、临摹倪云林《狮子林全景图》三幅。在皇家园林掀起了摹拟江南山水,效法江南园林的高潮。1771年,乾隆在颐和园长春园东北角仿建狮子林,由苏州织造署奉旨将狮子林实景按五分一尺烫样制图送就御览,建成后名景点匾额均由苏州织造制作,送京悬挂。1774年,承德避暑山庄建成,东部是以假山为主的狮子林,西部是以水池为主的文园,合称“文园狮子林”,乾隆对此园非常喜欢,称之“欲傲金阊未有此”。皇家园林广泛采用了江南园林中廊、桥、漏窗与苏式彩画,引入堆叠假山的各种流派,大大丰富了北方园林的内容,是我园园林艺术史的重要一章。黄熙在中状元后,重修府第,并以乾隆御笔的“真趣”匾额新增“真趣亭”一景,在淡雅的苏州园林中抹上了如此富丽堂皇的一笔,也是皇家园林对苏州私家园林影响力的一个典范。

4.近代建筑与古典园林结合的产物。

狮子林自元代以来,几经荒废,几经兴旺。历次的重修都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特征。颇具争议的是最后一代园主贝润生对狮子林的重建。清咸丰年间,狮子林年久失修,叠石亭台坍塌;由贝润生购下重修。植花木、浚水池,增建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牛吃蟹等景点。园周环以长廊,上置“听雨楼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诗碑”等碑刻71块。建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荷花厅、见山楼、人工瀑布等景点,峰石依旧。又购园东住宅,建族校、家祠,在修建过程中采用了部分现代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彩色玻璃等,修建了部分西洋风格的建筑,留下了造园上的败笔和有争议之处。但也很好地保护了原存的建筑和假山,搜集了大量文物,使一代名园得现光辉。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园林,原为唐末五代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之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购得,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后归章、龚两氏。南宋韩世忠曾居此,时称韩园。元时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移亭土阜之上;道光、同治年间又经修葺、重建,遂成现状。1954年向公众开放。2000年11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地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狮子林。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逸园江苏和苏州翠逸花园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