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以及江苏省增加2个地级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江苏省(13个地级市、27个县级市):
13个地级市: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
27个县级市:江阴市、宜兴市、邳州市、新沂市、金坛市、溧阳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大丰市、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泰兴市、姜堰市、靖江市、兴化市。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日前决议给经济发达的“超级镇”进一步扩权,启动
“镇改市”方向,往“县级市”走或参照现有的计划单列市形式采取“省辖县管”的模式
升为副县级市,江苏省有28个特大镇在规划中,他们是:
1南京淳溪镇
2苏州木渎镇
3苏州甪直镇
4苏州盛泽镇
5苏州黎里镇
6张家港金港镇
7张家港锦丰镇
8昆山千灯镇
9太仓沙溪镇
10无锡东港镇
11江阴徐霞客镇
12江阴周庄镇
13江阴祝塘镇
14徐州王沟镇
15常州郑陆镇
16海安城东镇
17启东吕四港镇
18如皋长江镇
19连云港沙河镇
20淮安高沟镇
21盐城正红镇
22盐城海河镇
23扬州大桥镇
24扬州氾水镇
25丹阳丹北镇
26兴化戴南镇
27泰兴黄桥镇
28宿迁洋河镇
2015年岁末,媒体曝出了无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批,撤销无锡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设立梁溪区,同时新设立新吴区。不只是无锡,纵观江苏13 地市,近几年在区划调整上也动作频频,南京、苏州、连云港、徐州、扬州等五年来行政区划变化较大。通过调整,江苏行政区划格局进一步优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定位、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区划调整不光要把好审核关,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应对行政区划变更后的问题,实现促发展惠民生。
近5年来江苏多地进行区划调整,苏南版块无县
据公开报道,近5年来江苏省13地市均进行过部分区划调整,在县市区一级的调整中,南京、苏州、扬州、无锡、连云港、常州等地变化较大。人民网江苏视窗梳理了近年来江苏13地市县市区一级的区划调整情况!
以上仅为县市区一级调整,或撤县(市)设区,或县区合并。在2013年南京的区划调整之后,南京最后的两个郊县——高淳、溧水撤县设区,苏南从此再无县。
在乡镇街道一级,江苏的区划调整也在进行。2011年镇江润州区最后三街道正式挂牌,润州撤镇设街全面完成。2013年,徐州全市共撤销11个镇,调整 6个镇域范围,新设立17个街道办事处。宿迁宿豫区顺河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徐州丰县撤两镇新设三街道。2015年,连云港灌云区三个乡镇区划调整。同样是在2015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18个镇调整为12个镇4个街道办;8月,南通如东撤销掘港和苴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据江苏省民政厅数据,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其中21个县、23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859个乡镇(其中乡79个、镇780个),415个街道办事处。这一数据较2010年初,县(市)减少了7个,乡镇减少了159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了98个。在经过2015年的区划调整后,江苏县市区、乡镇街道的数据也有待更新。
区划调整带来哪些利好?
为什么要搞区划调整?调整后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笔者通过资料梳理,发现无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还是集聚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区划调整都有利好。
第一,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例如大丰市改区后,媒体报道称将有利于大丰融入盐城大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等将获得更多要素支持和项目支撑,实现“同城待遇”。
常州金坛撤市设区也是因“金坛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影响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连云港将新浦区与海州区合并设立新的海州区,并将赣榆县撤县设区,连云港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得到显著拓展,区划格局更为合理。南京溧水、高淳撤县设区也有利于融入主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区划调整铸就经济新地理,集聚资源。以扬州为例,置身于“大扬州”发展框架中,江都、广陵、邗江有了更为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有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截至,常州市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倍差分别约为40倍、13倍和17倍,行政区规模差异悬殊,影响了空间布局优化,资源要素流动,客观存在行政管理成本偏高、行政管理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区划调整之后,常州市的发展更加顺畅了。
连云港区划调整也有利于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江苏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南京撤销白下区、下关区,设立新鼓楼区、新秦淮区,合并后的两新区各有14名常委,相比之前一个区就有11名常委,领导班子人数大减。
2012年苏州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此次苏州调整行政区划可减少2个县级行政建制,有利于减少机构设置,总体上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行政效能。
扬州在区划调整后,广陵区通过简化流程、并联审批、提前介入、跟踪督办等方法,做到“关口前移、重心前移”,为重大项目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据悉,自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扬州市向广陵区下放了529项市级行政权力,使之与邗江区实现相对等的“责权利”关系。据《人民日报》报道,苏州吴江区在乡镇撤并后,多个办事处人员从100多人精减到7人,改革措施跟进,“浓缩版小政府”向服务转型。
区划调整切忌跟风,需理智对待
与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数目相比,等待撤县设区、撤县立市(区)、乡镇合并的地方也为数不少。例如,2015年初,江苏沛县“撤县建市”的事件引起热议,官方回应“撤县建市”实则是沛县县委、县政府启动撤县设市前期工作,真正调整“八字还没一撇”。
2015年2月,网上一则“江苏即将进行重大区划调整(讨论稿)”的网帖更为劲爆,称“撤销地级镇江市,宜兴市划归常州市代管,仪征市划归南京市代管,将靖江市和张家港市、常熟市、江阴市合并,成立新的江阴市??”,该传言也引起江苏省民政厅的两次辟谣。
关于江苏区划调整的各种声音从未停止,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立,关于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区划调整的声音也屡屡出现。2015年12月22日,人民网报道淮安也正谋划并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清河、清浦区拟合并为清江浦区,洪泽撤县设区。
“在这种区划调整传言或建议热潮背后,其实是利益考量。”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肖泽晟指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冲动是撤县设区重要原因。然而,利益衡量不等于理智的选择,更不一定能带来理想中的绩效结果。“如果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和财政能力不足,反而不利于县城的发展,使得县城的发展动力降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郐艳丽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刘军强认为,撤县设区也有可能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民生领域带来诸多新情况。
《人民日报》指出,区划调整,不光要把好审核关,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应对行政区划变更后的问题,更好发挥区划变更优势。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应该算整个社会层面的“大账”,而不是眼前纸面经济的“小账”,以收益补民生,以民生促稳定,减少社会失序带来的摩擦成本,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撤县设市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的条件
一、设立县级市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的标准
(一)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 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常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十五亿元(经济指标均以一九九○年不便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十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一百元,总收入不少于六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
1. 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十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八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八十元,总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
1. 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十万。
2.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八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六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六十元,总收入不少于四千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指出任务。
3. 城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指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3. 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 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六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四万。
(五) 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六) 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
(七) 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
(八) 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
再给你一个案例江阴县撤县建市的经过,供横县做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经济持续增长。198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6.67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达2.44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2.7倍。但是,江阴经济以工业为主,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这决定了江阴在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横向联合。而江阴系县级建制,与市级建置的城市相比,受到少、低、难、软、小五个方面的限制,即参加全国和全省有关会议、活动少,获得发展经济的信息量少、时间滞后;知名度低,导致受信任的程度低;在同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时,话难讲、事难办、问题难解决;企业、产品的牌子软,许多同质量的产品只能挂无锡、上海的商标;外引内联的吸引力小。这些因素,显然制约了江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86年,国务院4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1985年,江阴全县总人口达102.6万,县政府驻地澄江镇和要塞、西郊两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亿元,非农业人口达14.17万,完全符合上述撤县设市条件。
当时,与江阴近邻、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与江阴相似的常熟,已经撤县设市。1985年5月24日,江阴派出考察小组,专程赴常熟市进行考察。将常熟市1983年1月撤县设市后带来的优越性归纳为“一高、二宽、三顺”。“一高”即规格高,可享受市级待遇,有利于上下挂钩、横向联合。“二宽”即政策宽,有利于增强后劲,壮大实力:一是计划单列,可减少财政中间层次扣除、提高财政增收分成比例、增加专项拨款数额、容易取得省财政支持、财政收入任务相对较轻;二是地方税收比例得到提高;三是副食品补贴标准可以调高,如城镇居民肉贴标准,市级每人每月2.50元,而县级只有2元。“三顺”即体制顺,有利于统一规划,加快城市建设。
江阴县委、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进行研究,一致认为:设立江阴市,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有利于发挥长江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贸生产;有利于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1986年6月30日,江阴县政府正式向无锡市政府提交《关于江阴撤县设市的报告》,重点陈述了江阴撤县设市的意义和已经具备的条件。9月10日,无锡市政府向江苏省政府提交《关于拟对江阴县撤县设市的请示》,并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江阴县改为县级市后仍隶属无锡市领导;二是撤销澄江镇、要塞乡、西郊乡建制,江阴市区范围以目前的“一镇两乡”为辖区,市区分设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1987年3月4日,江苏省政府以《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报告国务院,同意无锡市政府提出的意见。4月6日,国家民政部以《关于批复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报国务院审批。
就在民政部报国务院审批的同日下午5点30分,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在中南海办公室听取江阴撤县设市工作赴京汇报小组的专题汇报。汇报小组谈到,江阴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51.18亿元,1987年向60亿元努力,势头良好,大有希望。乔石说:“大有希望就可以,这(指撤县设市)对发展经济就更有利了”。听说江阴1986年创汇1.3亿(美元),1987年要突破2亿(美元),力争翻一番时,乔石高兴地说:“一个县创汇这么多,大有希望。创汇,你们现在是县,今后叫市,贡献会更大。”汇报小组对乔石说“撤县设市是江阴人民的共同愿望”,乔石爽快地表态道:“下次就叫你们市了嘛!”大家闻听此言,心里十分高兴。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江阴撤县设市工作赴京汇报小组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向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汇报。
与此同时,江阴撤县设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从4月16日开始,县委、县政府组成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考察了浙江省、福建省和省内的8个城市,形成了关于市区体制问题、市级机构设置问题、当前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等五个问题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这为江阴撤县设市后将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7年4月23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原江阴县行政区域为江阴市的行政区域。此《批复》同时抄送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
7月27日,江阴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县长许祖元所作的《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情况汇报》,并根据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就江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检察院和法院更名等有关重要事项作出决定。8月1日,江阴市成立大会在长江影剧院隆重举行,省政府和苏锡常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江阴历任主要领导近百人应邀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江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各界代表1200余人参加大会。
江阴从西晋(公元281年)开始,到1987年,建县历史长达1706年,江阴市的成立,意味着江阴建县的历史从此结束。
江阴撤县设市,引来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人民ribao》报道“江苏江阴县正式改为江阴市,这是我国的第354个城市”。《新华ribao》头版新闻“江阴市昨日成立,副省长杨讠永沂、无锡市委书记邓鸿勋、市长吴冬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专程到江阴表示祝贺。”《无锡ribao》发表社论称,江阴市的成立“标志着江阴社会的、经济的历史进步,揭开了江阴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对于更好地描绘江阴发展蓝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江阴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无锡市的一件大喜事!”
传说如下:
将江苏丰县、沛县、高淳三县划给安微,将安徽天长划给江苏。
江苏全省分为24个行政单位,分别是:
副省级市(下辖若干区、县[ 市]为副厅级):
1.南京市-(含:原南京市区、溧水)
2.苏州市(含:原苏州市区、常熟、太仓、昆山、吴江)
3.无锡市(含:原无锡市区、江阴、张家港、靖江)
4.徐州市(含:原徐州市区、铜山)
正厅级市(下辖若干区、[ 市]为正县级 )
5.常州市(含:原常州市区、宜兴、金坛、溧阳)
6.镇江市(含:原镇江市区、扬中、句容、丹阳)
7.南通市(含:原南通市区、通州、海门、启东、如皋)
8.扬州市(含:原扬州市区、江都、仪征)
9.泰州市(含:原泰州市区、泰兴、姜堰)
10.盐城市(含:原盐城市区、盐都、建湖、阜宁、射阳)
11.淮安市(含:原淮安市区、涟水)
12. 连云港市(含:原连云港市区、灌云、灌南)
副厅级市(下辖若干副县级大镇和正科级小镇)
13.东台市(含:原东台市、如东、海安、大丰)
14.兴化市(含:原兴化市)
15.高宝市(含:原高邮市、宝应)
16.宿迁市(含:原宿迁市、睢林)
17.天长市(含:原安徽天长市)
18. 盱眙县(含:原盱眙县、金湖、洪泽)
19.新沂市(含:原新沂市、邳州)
20. 沭阳县(含:原沭阳)
21.泗州县(含:原泗洪县、泗阳)
22.滨海县(含:原原滨海县、响水)
24.东海县(含:原东海县、赣渝)
全省分成三大片:
苏南5市: 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
苏中6市(县): 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东台市、兴化市、高宝县
苏北共12市(县) :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县、天长县、盱眙县、泗州县、沭阳县、滨海县、新沂县、东海县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苏南、苏中、苏北分成六组,实行接对帮扶,每组考核指标绑在一起,其中苏南的市领导为各组第一责任人,授予其更大的跨区协调权力:
A组:南京(南)-扬州(中)-天长(北)-盱眙(北)
B组:苏州(南)--高宝(中)-宿迁(北)-沭阳(北)
C组:无锡(南)-泰州(中)-滨海(北)泗州(北)
D组:常州(南)-如皋(中)-徐州(北)-新沂(北)
E组:镇江(南)--东台(中)-淮安(北)-东海(北)
F组:南通(南)--兴化(中)-盐城(北)-连云港(北)
关于江苏28镇升为副县级市和江苏省增加2个地级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