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江苏土地市场,以及江苏土地市场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3月29日,江苏省南京市土地市场网上线了“在线招商推介系统”,公布33幅土地简要招商推介信息。其中,32幅涉及商品住宅用地,一幅为老年公寓用地;纯宅地25幅。
从推介内容来看,南京此次33幅地块的用地面积共218.21万平方米,分布在建邺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和江北新区,具体的起拍总价等信息尚未公告。推地面积最多的前三个区分别是浦口区5幅、58.76万平方米,雨花台区7幅、51.92万平方米,江宁区8幅、47.62万平方米,此次鼓楼区没有土地计划出让。
澎湃新闻制图
从单幅地块看,体量最大的是雨花台区龙翔大道以南、兴梅路以东地块,用地面积232074.46平方米。该地块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北至龙翔快速路、东至经八路、南至龙西路,西至兴梅路。地块南侧为现状东升园、东升裕园、中海城南公馆等小区及1所现状幼儿园;东侧为现状贾西新苑小区、规划三甲医院和规划小学;龙翔路以北为规划居住和教育用地,兴梅路以西为规划居住用地;龙翔路已建成通车,兴梅路正在建设。
3月24日,南京市举办了今年首场土地专场招商推介活动——雨花台区31幅土地招商推介会。从品类看,商品住宅用地16幅、商住混合用地3幅、商办混合用地12幅。其中,来自雨花新城、软件谷、板桥新城的6幅超43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地块,为首批计划上市地块。
另有两幅体量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地块均来自浦口区,且地块相邻。
一幅为江浦街道浦滨路以北、城南河以西地块,共计22.18万平方米。
浦口区该地块由9部分组成,包括4幅商办混合用地,建筑最高不超过180米;3幅二类居住用地,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以及2幅35米高的文化设施用地。该地块周边交通有地铁10号线 ,教育资源有珠江小学、南京市浦口第二中学,医疗资源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
另一幅浦口区江浦街道浦滨路以北、河滨路以东地块位于迎江路以南、康健路以西,占地面积21.25万平方米。 该地块包含3部分二类居住用地,共计116053.52平方米;还规划有一幅商办混合用地,建筑高度150米,用地面积96475.44平方米,其中酒店式公寓占比30%。地块周边不仅用地铁10号线,还有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浦口中心医院、宝隆时代广场、南京青奥公园等。
33幅地块中,江宁区康养路以南、场部路以东地块不涉及住宅用地,但以老年公寓用地为主,总用地面积176199.7平方米。3个分区为老年公寓用地,共159375.14平方米;一个分区为医疗卫生用地,用地面积为10010.39平方米;一个分区为商业用地,占地6814.17平方米。此外,江宁区还有两幅商住混合用地。
此前的3月1日,南京发布的一份《2021年全市经营性用地拟上市地块前期工作推进会议方案(代会议通知)》提到,根据最新自然资源部集中供应住宅用地的要求,切实掌握调控主动权,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牵头前期手续部门及各运动主体对接2021年经营性用地拟上市地块各项前期工作。请各主体详细梳理2021年南京上市计划中的商品住宅地块,按照4月、7月、10月三批次安排上市。
可以看出徐州三批土拍都是国企自己拍的,很多大的房地产商已经不拿地了,这说明房价将由高涨会改变成一步趋于稳定,不会再大涨。
将来也必定会影响到二手房市场和今年第一次竞拍高价所得的地王的楼价。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从土地端,还是到开发商销售端,再到购房者端,处处遇冷。绝大部分人都在观望。
一,土拍市场遇冷,没有开放商愿意拿地。
前几年,楼市火热,由于土地溢价率限制较高,部分地区为100%,因此“地王”频出,所以开始规定土地溢价率不能超过15%,可以房地产商依然拿地很多,因为市场好,可是在这两年,因为疫情和烂尾楼等事的影响,政策不算一再放宽,徐州三批土拍土地都是0溢价,其实都是国企兜底在拿地,就是左手倒右手,楼面价自己标高点让外人看。
二,土拍遇冷后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也许会加快房产税的推出,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和资产持有税,由于我国财富分布只分先富起来的群体和还没富起来的群体,财富分配差异和集中度很高,少部人掌握了大部人的财富和分配权。
推出房产税还要考虑高收入群体逃税漏税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国的这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善,实行起来,任重而道远。
土拍市场连续三个月减少,未来可能会影响楼市中的住房,会不会导致房价上涨呢?其实未必。从以往的经验来说,土拍减少,土地供应也会减少,需要一段时间擦灰出现。
所以如果真的要收,体量并不会像一些人预测的那么小,毕竟扩张性货币政策既创造了负债,也创造了资产,只是少部人拿走了资产,留给大部人的只有负债。
三,这件事我的看法。
虽然这一年楼市惨淡,但未来的趋势是集中供地,核心区域的核心房产还有增值的空间,比如上海北京深圳,还有二线城市等核心区域,未来的房价也许会出现两极化的趋势。
被称为“国土超市”的江苏土地市场网徐州站( ) 现已开张。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介绍,这是我国第一家省级政府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网,旨在完善全省土地市场体系,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共享信息资源,降低交易成本。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人士说,江苏土地市场信息网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的土地市场专业信息网站,土地市场信息网集交易、信息、服务为一体,不仅包括交易地块的一般信息及政策法规、新闻等常规信息,而且包括交易地块的空间信息以及与交易地块邻近地区的相关信息,将全面反映全省城镇土地级别、基础地价、地价动态监测成果。 江苏土地市场信息网将全省土地市场交易连成一个整体,既能大幅度降低土地交易成本,又可进一步提高土地一级市场的透明度。网站还为异地进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提供先进而廉价的资讯传媒平台,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在任何互联网终端都可以方便地进入土地市场信息网站,浏览全省投放到土地市场的地块资讯,从而提高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市场透明度。
6月17日,江苏省徐州市政府在新城区会议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徐州市限房价、限地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工作情况。徐州实施批量供地、防止炒作;住宅用地采取“双限”方式出让;加大住宅用地供应量,强化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给。
近年来,随着徐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大幅提升,徐州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徐州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在交通及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相继开通,3号线预计今年6月底开通,徐州现已迈入“地铁时代”。随着淮海经济区内公积金、医保联动等利民举措的出台,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2021年1月至5月,徐州全市商品住房批售面积573.62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指数,徐州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5月环比涨幅0.7%,同比涨幅9.7%,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1.1%。
会上,徐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于洪亮介绍,一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决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不断采取科学、精准、有效的措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近期,徐州市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
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曹辉介绍,经徐州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徐州市房地产市场预警监测中心,实时开展房地产市场运行综合监测,加强专业化分析预警。徐州市出台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实施“双限”措施。
下一步,徐州将加大土地有效供应,实行限房价、限地价“双限”制度。徐州开始实行土地供应“两集中”。首先是集中发布公告,全年发布住宅用地招拍挂公告不超过四次,每次集中供地不低于1000亩,并落实单列10%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合理有序安排上市,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存量住宅用地信息,科学均衡推进住宅用地上市,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其次是集中组织土地出让活动。针对部分地块溢价率高、助推房价高的情况,5月11日,经徐州市政府研究,决定以限制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反推最高楼面地价。近期,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挂牌方式出让28(幅)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其中市本级26宗,铜山区2宗,其中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均为限价地块,全部实施土拍熔断机制。地块触及最高限价时,仍有两个或以上竞买人要求继续竞买的地块,网上竞价将终止,转为现场摇号方式确定最终受让人,并以最高限价加一个竞价幅度的价格作为最终成交价。
曹辉谈到,徐州住宅用地开始采取“双限”方式出让。徐州市区住宅用地在出让时全部设定商品住房最高销售均价(毛坯)和土地出让最高楼面地价,限地价、限房价,让利于民。同时,徐州实施批量供地、防止炒作。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本年度市区住宅用地集中供应不多于4次,每次供地规模不少于1000亩。今年,徐州第一批次集中供应住宅用地20宗1327亩已上网挂牌出让并接受意向竞买人报名申请,预计6月26日全部完成交易。
为解决新市民群体住房需求,徐州加大住宅用地供应量,强化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给。今年普通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较去年实际供应量增长33.2%,单独供给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不少于住宅用地计划的10%,主要满足产业发展、人才招引的住房刚性需求,建成后租赁价格将实行政府指导价。
2006年江苏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管理创新年”活动为抓手,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拨亮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破解难题,保障发展取得新成效:①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②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③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强化监管,保护资源获得新进展:①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②土地审批和供应管理进一步规范;③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④开展新一轮限制开山采石工作。
(3)严格执法,维护权益实现新突破:①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有效遏制乱占滥用耕地;②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③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创新管理,服务社会,树立形象:①推进依法行政,政务信息实现全面、实时公开;②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社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③坚持科技创新,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5)完善机制,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6)测绘管理和地勘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截至2006年10月31日,江苏省农用地面积为10113.8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2803.7 万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093.7万亩,合计16011.2万亩。其中耕地71531033.2亩,园地4785639.8亩,林地4875999.4亩,牧草地16253.7亩,其他农用地 19929288.4 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3241193.3亩,交通运输用地1883515.2亩,水利设施用地2912121.9亩。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7%,居民用地及独立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14.5%(表1;图1)。
表1 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
续表
图1 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1)耕地减少去向。全年耕地减少82.0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2.2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2万亩,灾毁减少耕地1.4万亩,其他减少耕地1.2万亩。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全年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为42.2万亩。2006年度建设占用耕地为21.5万亩,其中2006年度前批准本年度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8.9万亩,2006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2.6万亩;往年建设占用耕地为20.7万亩。
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全年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减少37.2万亩,其中,变更为园地9.1万亩,林地0.8万亩(其中,苗圃0.3万亩),变更为其他农用地27.3万亩(其中,变更为农村道路5.9万亩,农田水利2.8万亩)。
3)灾毁及其他原因减少耕地情况。全年耕地变更为未利用地1.4万亩,主要是徐州地区的煤矿塌陷、东台市海堤决堤造成的海水倒灌0.9万亩,以及常州等地区运河改造造成耕地减少0.5万亩。
(2)耕地增加情况。
1)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情况。根据全省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年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24.7万亩,其中土地复垦11.4万亩、土地整理3.5万亩、土地开发9.8万亩。
2)其他农用地变更为耕地情况。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变更为耕地共17.7万亩,其中,园地变更为耕地6.3万亩,林地变更为耕地1.6万亩,其他农用地变更为耕地9.8万亩。
(3)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情况。全省年初耕地面积为7201.8万亩,年内增加33.3万亩,年内减少82.0万亩,年内净减少48.7万亩,年末耕地7153.1万亩。
2006年度全省新增建设用地30.5万亩,其中占用耕地21.5万亩,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24.7万亩,建设占用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批准用地22229.5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4212.29公顷(耕地 11776.88 公顷)。
江苏省政府审批用地20513.49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2876.27公顷(耕地10812.2公顷)。在批准用地中,分批次用地15679.98公顷,占批准用地的76.4%。其中商服用地1164.94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5.68%;工矿仓储用地9045.21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44%;公用设施用地543.52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2.65%;公共建筑用地850.2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4.14%;住宅用地2743.76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13.38%。单独选址用地4833.51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23.6%。其中交通运输用地1149.27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5.6%;水利设施用地75.97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0.37%。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03个,总投资312641.81万元,增加农用地面积25421.06公顷,其中耕地23160.9公顷;增加建设用地总面积1572.12公顷。
土地整理投资42419.36万元,增加农用地4831.72公顷,其中耕地4574.34公顷;增加建设用地1078.84公顷。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顷投资1.23万元,比2005年每公顷投资增加0.44万元。
土地复垦投资123699.11万元,增加农用地8682.8公顷,其中耕地7777.96公顷;增加建设用地351.79公顷。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顷投资11.7万元,比2005年每公顷投资增加6.82万元。
土地开发投资146523.34万元,增加农用地11906.54公顷,其中耕地10808.6公顷;增加建设用地141.49公顷。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顷投资10.56万元,比2005年每公顷投资增加4.1万元。
全省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农用地情况见图2。
图2 全省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农用地情况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3种(不含亚矿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65种,包括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39种,水气矿产3种;已发现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2006年,全省新增矿区4个,新增矿产地7处,其中,膨润土2处、凹凸棒石粘土2处、石膏1处、铜矿1处,钼矿1处。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全省属地化单位地质勘查投入13144.68万元,较2005年增加3997.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820.25万元,占总投入的6.24%;地方财政拨款6873.43万元,占总投入的52.29%,比2005年增加2161.08万元;企事业资金5451.00万元(全部是国内企事业资金),占总投入的41.47%。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3438米,比2005年减少1664米。年末勘查从业人员1140人,其中技术人员815人,劳动报酬3724.50万元。地质勘查投向能源矿产的费用为170.00万元,占地勘总投入的1.3%;金属矿产投入3981.68万元,占地勘总投入的30.3%;非金属矿产投入320.00万元,占地勘总投入的2.4%;投向不能分矿种矿产的费用为8673.00万元,占地勘总投入的66.0%。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批准登记发证数为2808个。其中,颁发采矿许可证2644个,按企业不同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08个,集体企业588个,股份合作企业70个,联营企业20个,有限责任公司123个,股份有限公司255个,私营企业1415个,其他企业47个,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2个,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1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7个,中外合作经营1个,外资企业4个,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个。采矿权批准登记面积1275.69平方千米,收取矿业权使用费521.16万元;颁发勘查许可证164个,按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分:国有企业112个,集体企业6个,股份合作企业3个,有限责任公司28个,股份有限公司7个,私营企业7个,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度全省各类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56种,形成了以建材、能源、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及其他非金属为主的矿产资源特色和优势。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矿山企业2943个,其中,国有矿山企业123个,集体矿山企业790个,私营矿山企业1603个,外资矿山企业20个,其他矿山企业407个。
全省矿业从业人员共28.61万人,比2005年减少0.82万人,减少了2.79%。其中,国有矿山企业10.62万人,集体矿山企业5.27万人,私营矿山企业8.56万人。
2006年全省各类矿山企业生产矿石总量2.21亿吨,其中固体2.20亿吨,液体324.64万吨,气体(液态)36.24万吨。年产量列前5位的矿产分别为砖瓦用粘土(5126万吨)、水泥用灰岩(4296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3371万吨)、煤(2477万吨)和建筑用花岗岩(951万吨)。
2006年度全省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232.44亿元,比2005年增加37.13亿元,增长了19.01%;矿产品销售收入218.66亿元,比2005年增加37.75亿元,增长了20.87%。
2002~2006年,全省矿山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2006年矿山企业数为2002年的70%,从业人员为2002年的78.77%。这表明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省人大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取得了显著效果。2004~2006年矿山数量、年产矿量变化幅度不大,矿业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及采矿技术有所提高。矿产品销售收入自2001年起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速较大,主要原因是矿产品价格有所提高。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全省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有效遏制乱占滥用耕地。开发区清理整顿全面完成,开发区规划面积和实际范围得到落实。经过整顿,新增省级开发区34个。对违法用地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省级巡查和立案查处力度,先后对13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43个开发区和165个乡镇开展土地执法巡回检查。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供应总量31879.69公顷,其中新增用地12756.18公顷,占供地总量的40%,存量用地占供地总量的60%。这表明,2006年全省各地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和闲置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006年全省土地出让15008宗,出让面积25918.34公顷,占2006年土地供应总量的81.3%,成交价款1197.15亿元,出让纯收益219.46亿元。其中协议出让面积 17132.42 公顷,成交价款277.34亿元,纯收益34.20亿元;招标出让面积212.35公顷,成交价款18.12亿元,纯收益2.57亿元;拍卖出让面积603.25公顷,成交价款78.59亿元,纯收益13.18亿元;挂牌出让7970.32公顷,成交价款823.10亿元,纯收益169.51亿元。从用地类型看,划拨用地严格按照国家政策,主要用于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和交通运输建设,招标出让的用地主要为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
3.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157393宗,比2005年增加26434宗,面积4371.74公顷,比2005年增加556.38公顷,转让金额242.39亿元,比2005年增加25.79亿元;出租1414宗,面积201.63公顷,租金2280.2万元;抵押35976宗,面积71638.51公顷,抵押贷款3090.36亿元,贷款金额1739.28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全省矿业权市场建设始于2001年,2002年7月全面启动采矿权市场建设工作,同年12月印发了《江苏省探矿权挂牌出让暂行办法》和《江苏省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出台了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审批会审制度。2003年10月全国第十届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在南京市举办,会议代表观摩了南京市浦口区采矿权拍卖会现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采矿权出让1576宗,合同金额11823.01万元。其中,申请审批263宗,合同金额1502.55万元;拍卖2宗,合同金额54.40万元;挂牌1311宗,合同金额 10266.06 万元。探矿权出让6宗,均为申请审批,合同金额2219.6万元。与2005年相比,采矿权出让宗数增加了354宗,而出让金额却下降了5288.75万元,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采矿权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前几年出让的大部分是开山采石企业,出让宗数不多但出让金额很大;而这两年平原地区的砖瓦用粘土矿管理进一步规范,全面走向市场,出让宗数增加不少,但出让金额较低。(图3)
图3 2005年与2006年采矿权出让情况
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全省探矿权转让1宗,为作价出资方式,转让价款234.38万元;采矿权转让3宗,其中2宗为作价出资,转让价款2498.89万元,1宗为其他方式,转让价款90万元。
四、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度全省发现土地违法案件6581起,涉及土地面积7405.68公顷,其中耕地 4878.85 公顷;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5032起,立案率为76%。截至年底,全省共结案4332起,涉及土地面积4784.3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62.27公顷,结案率为86%。拆除建筑物74414.26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25365.03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146.33公顷,其中耕地751.04公顷;罚没款18477.46万元。共依法追究436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其中县处级4人,科级及以下432人,另有10人受到刑事处罚。
与2005年的土地违法案件统计数据相比,2006年全省的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宗数和面积比例分别上升了76%和47%,主要是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2005年,加大了土地执法巡查和案件的查处力度,包括以往隐漏的案件也得到查处。通过查处,违法用地势头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法制观念淡薄、集约节约用地意识差,土地执法难、难执法等问题依然存在。全省将采取严格措施,严防土地违法行为的反弹。
(二)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08件,结案89件,其中2005年结转案件2 件;罚没款169.16万元;2006年未结案21 件。当年立案查处108件违法案件,其中开采类案件106件,吊销采矿许可证2 件,在2006年结案89件中,除2005年结转的案件外,开采类案件85件,占本类立案数的近96%,全年结案82%。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全省申请行政复议75件,2005年底未结案5件,2006年受理55件,2006年审结49件,其中维持31件,确认违法1件,撤销5件,撤回复议申请11件,2006年未审结11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9757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3241人。管理人员中,研究生226人,大学本科及大专6232人,高中及中专2953人,初中及以下346人。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从业人员总体文化程度相对2005年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及大专人数比例上升至66.2%。全年经费总收入为192538.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5295.62万元,地方财政87358.34万元,其他收入89884.67万元。完成基建投资 5632.25 万元。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构成情况见图4。
图4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构成情况
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174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599人次,行政学院99人次,参加其他培训1046人次,其中国外培训的15人次。2006年1人获得博士学位,17人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得学士学位。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
江苏土地市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江苏土地市场网、江苏土地市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