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镇江撤市设区

盐城房产 盐城房产 2022-12-14 118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镇江撤市设区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江苏新一轮区划调整

2015年岁末,媒体曝出了无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批,撤销无锡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设立梁溪区,同时新设立新吴区。不只是无锡,纵观江苏13 地市,近几年在区划调整上也动作频频,南京、苏州、连云港、徐州、扬州等五年来行政区划变化较大。通过调整,江苏行政区划格局进一步优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定位、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区划调整不光要把好审核关,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应对行政区划变更后的问题,实现促发展惠民生。

近5年来江苏多地进行区划调整,苏南版块无县

据公开报道,近5年来江苏省13地市均进行过部分区划调整,在县市区一级的调整中,南京、苏州、扬州、无锡、连云港、常州等地变化较大。人民网江苏视窗梳理了近年来江苏13地市县市区一级的区划调整情况!

以上仅为县市区一级调整,或撤县(市)设区,或县区合并。在2013年南京的区划调整之后,南京最后的两个郊县——高淳、溧水撤县设区,苏南从此再无县。

在乡镇街道一级,江苏的区划调整也在进行。2011年镇江润州区最后三街道正式挂牌,润州撤镇设街全面完成。2013年,徐州全市共撤销11个镇,调整 6个镇域范围,新设立17个街道办事处。宿迁宿豫区顺河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徐州丰县撤两镇新设三街道。2015年,连云港灌云区三个乡镇区划调整。同样是在2015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原18个镇调整为12个镇4个街道办;8月,南通如东撤销掘港和苴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据江苏省民政厅数据,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其中21个县、23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859个乡镇(其中乡79个、镇780个),415个街道办事处。这一数据较2010年初,县(市)减少了7个,乡镇减少了159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了98个。在经过2015年的区划调整后,江苏县市区、乡镇街道的数据也有待更新。

区划调整带来哪些利好?

为什么要搞区划调整?调整后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笔者通过资料梳理,发现无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还是集聚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区划调整都有利好。

第一,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例如大丰市改区后,媒体报道称将有利于大丰融入盐城大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等将获得更多要素支持和项目支撑,实现“同城待遇”。

常州金坛撤市设区也是因“金坛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影响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连云港将新浦区与海州区合并设立新的海州区,并将赣榆县撤县设区,连云港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得到显著拓展,区划格局更为合理。南京溧水、高淳撤县设区也有利于融入主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区划调整铸就经济新地理,集聚资源。以扬州为例,置身于“大扬州”发展框架中,江都、广陵、邗江有了更为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有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截至,常州市辖区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倍差分别约为40倍、13倍和17倍,行政区规模差异悬殊,影响了空间布局优化,资源要素流动,客观存在行政管理成本偏高、行政管理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区划调整之后,常州市的发展更加顺畅了。

连云港区划调整也有利于促进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江苏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南京撤销白下区、下关区,设立新鼓楼区、新秦淮区,合并后的两新区各有14名常委,相比之前一个区就有11名常委,领导班子人数大减。

2012年苏州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此次苏州调整行政区划可减少2个县级行政建制,有利于减少机构设置,总体上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行政效能。

扬州在区划调整后,广陵区通过简化流程、并联审批、提前介入、跟踪督办等方法,做到“关口前移、重心前移”,为重大项目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据悉,自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扬州市向广陵区下放了529项市级行政权力,使之与邗江区实现相对等的“责权利”关系。据《人民日报》报道,苏州吴江区在乡镇撤并后,多个办事处人员从100多人精减到7人,改革措施跟进,“浓缩版小政府”向服务转型。

区划调整切忌跟风,需理智对待

与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数目相比,等待撤县设区、撤县立市(区)、乡镇合并的地方也为数不少。例如,2015年初,江苏沛县“撤县建市”的事件引起热议,官方回应“撤县建市”实则是沛县县委、县政府启动撤县设市前期工作,真正调整“八字还没一撇”。

2015年2月,网上一则“江苏即将进行重大区划调整(讨论稿)”的网帖更为劲爆,称“撤销地级镇江市,宜兴市划归常州市代管,仪征市划归南京市代管,将靖江市和张家港市、常熟市、江阴市合并,成立新的江阴市??”,该传言也引起江苏省民政厅的两次辟谣。

关于江苏区划调整的各种声音从未停止,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立,关于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区划调整的声音也屡屡出现。2015年12月22日,人民网报道淮安也正谋划并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清河、清浦区拟合并为清江浦区,洪泽撤县设区。

“在这种区划调整传言或建议热潮背后,其实是利益考量。”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肖泽晟指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冲动是撤县设区重要原因。然而,利益衡量不等于理智的选择,更不一定能带来理想中的绩效结果。“如果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和财政能力不足,反而不利于县城的发展,使得县城的发展动力降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郐艳丽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刘军强认为,撤县设区也有可能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民生领域带来诸多新情况。

《人民日报》指出,区划调整,不光要把好审核关,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应对行政区划变更后的问题,更好发挥区划变更优势。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应该算整个社会层面的“大账”,而不是眼前纸面经济的“小账”,以收益补民生,以民生促稳定,减少社会失序带来的摩擦成本,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特殊年份会被格外的铭记。比如对于中国来说,1840、1937、1945、1949、1976等等年份,无疑就都不是普通的数字。

如果缩小到苏南区域的话,那1983年就是一个尚未远去的、特殊重要的年份。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地盘大、大城市少的苏北设置了六个市,这里略过不谈。地盘小、大城市多的苏南设置了五个市,这是本帖要解析的内容。

时光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可以说,苏南五市除了原有的基础(行政地位、城市规模、科教文卫等),1983年分配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与之相关的质量,是影响各市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等各领域的最大关键点。期间,虽也有些变数,但苏南五市如今的整体格局,主要就奠定于1983年大调整确定的行政区域。

由于苏南地盘小、大城市多,当初分配时捉襟见肘,苏南的行政区划版图颇有些怪异之处。多年来,网上常有质疑当初分配合理性、甚至要求重新调整的言论。那么,当初为什么这样分配?真的不合理吗?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以下为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政治力”与“潜规则”奠定基本格局

先列一下当初是怎么分的吧,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国函字1号】批复:

1. 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常熟县,设立常熟市。将苏州地区的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6县(市)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2. 撤销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两县划归南京市;宜兴县划归无锡市;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常州市;丹徒、丹阳、扬中、句容4县划归镇江市。镇江市改由省管辖。

再列一下大调整前苏南五市的基础情况:1,南京市:江苏省会,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建国后已陆续划入江宁、江浦、六合3个县;2,镇江市: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3,苏州市: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4,常州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5,无锡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

请各位网友务必看清楚上面的基本信息,因为非常重要!1983年的大调整,苏州市是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在调整、划入地盘的问题上,拥有最强的“政治力”;无锡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名列第二强;常州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但弱于无锡,名列第三强;镇江市是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一般,只能名列第四;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建国后已陆续划入与其关系较密切的3个县,缺少再次划入较多地盘的理由,因此只能名列第五。

鉴于有些网友容易混淆概念,我再强调一下,这里提出的“政治力”,只是针对1983年苏南五市划入地盘的能力,绝不是说苏州市最强、南京市最弱。

有些网友或许要质疑,镇江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为什么“政治力”不如无锡、常州?很简单,因为“地改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让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周边县(市)的作用。镇江市作为一个地区辖市,规模小、实力弱,并且区位也不够好,因此当然不如无锡、常州。其实镇江已经很幸运了,如果大调整前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那结局真的很难说会如何。

除了“政治力”,还有一条重要的“潜规则”与其共同奠定了1983年大调整后的格局。那就是:1983年大调整时,苏南“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

想必有网友会问,证据何在?抱歉,我无法提供证据。但是:1,我听多位江苏省的相关人士说起这一规则;2,最终划归各市的辖县数量,完全符合这条规则。

无锡市、常州市这两个之前无辖县的“光杆省辖市”,都用足了政策,都分到了3个县;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种种因素导致其未能用足政策,最终只分到了高淳、溧水2个县;镇江市是规模小、级别低的“地区辖市”,但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可以不受3个县的限制,因此分到了4个县;苏州市是省辖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也不受名额限制,最终分到了6个县(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能给出证据,但我相信,江苏省在大调整前应该会有些“规定”,或者有文件,或者有默契。如果什么“规定”都没有,那苏南地区的区划调整,将乱成一锅粥,斗得头破血流,这可能吗?

有些网友质疑,苏南五市为什么分得不“均匀”?这种质疑真的是滑稽透顶,地球上各国的大小“均匀”吗?中国各省的大小“均匀”吗?周边省份的各市大小“均匀”吗?不均匀才是正常的啊。不均匀的背后,是各自的力量大小、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因素在起核心作用,同时,也有些时代机遇等偶然因素。

细致分析后,很让我惊讶的是:镇江分到了4个县,但扬中县极小且在长江中,如果把“长江岸线以南定为苏南”的话,镇江在“苏南”等于也只分到3个县;南京1983年后有5个县,但2个县在“苏北”,“苏南”同样只有3个县。也就是说,除了苏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在长江以南统统都只有3个县!这是巧合吗?有巧合,但也是难以分配的情况下,大家都“凑凑数”的结果。

唯有苏州市,地处苏南最东部,不像无锡、常州、镇江那样夹杂在中间,位置最超脱;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受3个县的名额限制;拥有历史悠久的“府县体系”根基,并且“苏州府”境内没有可挑战苏州市的其他城市。这些因素,导致了苏州市可以拥有苏南6个县。“苏南”的每一个县,都来之不易啊!当时的苏州,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才有了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江苏省最新行政区划撤销镇江市设立东台市是真得吗

问:江苏省最新行政区划撤销镇江市设立东台市是真得吗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

答:江苏省最新行政区划撤销镇江市设立东台市是假的。

现状: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及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就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东台市,中国江苏省盐城市代管县级市,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上海2小时经济圈,沿海经济带内,北与盐城市大丰区相连,西南与兴化市接壤,西北与泰州市姜堰区毗邻,南接南通市海安县。

再看一下两者的位置关系:

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你自己分析一下,这种划分有可能吗?!!!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江苏区划调整撤销镇江和镇江撤市设区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