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江苏常州府,以及江苏常州府常氏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我国的江苏常州在古时候被称作是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
常州江苏常州府,是江苏省地级市江苏常州府,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江苏常州府,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常州府,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截至2018年,常州辖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区五个市辖区和溧阳市一个县级市,25个街道办事处、36个镇、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于1949年设市。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常州的历史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圩墩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圩墩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
戚墅堰区丁堰乡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园遗址于1986年发现,距今5000多年,属马家浜文化后期。武进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年,属良渚文化时期。
自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百越之地建立句吴(吴囯的前身),常州作为吴国领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常州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是中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历史。
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抗周。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时。
此外,武进区境内还有春秋时期吴国的阖闾城遗址和胥城遗址等。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江苏常州府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为县治。
王莽改毗坛,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分无锡县置毗陵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并统诸县。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毗陵郡,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张家港西部)、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毗陵驿就设于此。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司马毘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沿用290多年。
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侨置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宋代,常州属两浙西路。宋元之际,发生常州之战。伯颜攻克常州后,下令屠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晋陵县、武进县(两县同城),领晋陵、武进二县和宜兴、无锡二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长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 (江苏省地级市)
常州府江苏常州府的城府(今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范围北起关河江苏常州府,南至京杭运河江苏常州府,西抵大观楼,东达舣舟亭,由以城廓、城垣为标志江苏常州府的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历经各朝代不断演变而来,内有造型严谨江苏常州府的城门、箭楼、瓮城、鼓楼、钟楼;有不同形制的石拱桥、条石桥、石板桥、三孔桥、木板桥;有各种民居天井、进式;有常州府署、常州府第、寺庙、庵堂;有舟船、码头、水关、园林;还有半山亭、龙城书院、常州府学、大成殿、三吴第一大观楼、崇法寺、落心亭、忠义祠。常州是国内少有的“城河相依,河抱古城”格局的城市,而常州府城“城城相叠,环环相套”的城池格局则是全世界唯一。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2]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3]。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3],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4]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5]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5]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6]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7]。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5]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6]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地理位置不同。
常州府地理位置江南太湖地域江苏常州府,常州地理位置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南部常州简称“常”江苏常州府,别称龙城。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
常州府,是明、清两代常州的行政建制。常州曾先后有延陵、毗陵、晋陵、兰陵等旧称,自毗陵起为郡,隋代废郡,改以州统县,古毗陵郡遂为常州。唐代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江苏常州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江苏常州府常氏、江苏常州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