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江苏姓房,以及江苏常见的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您可以说我姓房,房子的房。
房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国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国姓氏统计中,房姓列第199位。但因房氏源自于五帝之一的尧,且其后代中彪炳史册的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故在史上向来为名门望族也。尤其在山东淄博形成以房玄龄公为首的郡望。
明朝时期,房姓大约有4万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北、江西、河南,这五省房姓大约占房姓总人口的87%。山东为房姓第一大省,约占房姓总人口的42%。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的房姓人口聚集区。
■相关网站
中华房氏宗亲会:
中华房氏宗亲会QQ群组号:8370923
房姓吧:
房氏吧:
■姓氏源流
房(Fáng)源出有二:
1、起源于姬姓江苏姓房,出自陶唐氏江苏姓房,是尧江苏姓房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得姓始祖:房陵。尧之孙,袭封为房邑侯,以封地为姓,为房姓开姓始祖。房姓为燧人氏和伏羲的后裔,与方、房、旁、韩、卫、章、唐等姓同出一源。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江苏姓房他为丹朱,因为江苏姓房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故房姓的得姓始祖是上古时期帝喾时房王及唐尧的孙子房陵。
■迁徙分布
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北宋编印的《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国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国姓氏统计中,房姓列第199位,故房姓不属大姓。但因房氏源自于五帝之首的尧,传承相对单纯,流向清晰,且其后代中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故在史上向为望族(略)。
■历史名人
房 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重要。
房 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 宽:陈州人。明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战白沟河,将右军,失利。从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以旧臣,略其过。封思恩侯,禄八百石,世指挥使。永乐七年卒。
房 胜:明代景陵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从真:前蜀画家,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蓍有《晋书》。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玄龄:唐代司空,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属善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勉。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房宽:明代名将,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定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所载,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据《姓氏考略》所载:房氏望出清河、济南、河南。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济南郡:汉代有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中书堂:唐代房玄龄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李世民举兵,房玄龄跟他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十余年。李世民当了皇帝,封他为中书令,任宰相十五年。因此该支以官衔“中书”为堂号。
清河堂:为房姓的总堂号。传江苏省苏州,扬州一支;湖南浏阳浏东一支……等等。
继锦堂:浙江嵊县剡北一支。
敦伦堂:湖南衡阳一支。
亲睦堂: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一支。
国器堂:明思恩侯房宽之子房万宝公,赴广东梅州银江镇开派.其裔孙晚清光绪帝殿前侍卫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庙”,并将堂号定为“国器堂”,取房玄龄公年青时被喻为“国器”典故,现内供唐朝名贤相房玄龄金像。传广东省梅州、普宁、东莞,四川省中江,江西省萍乡,湖南省岳阳等一支。
孝友堂:浙江余姚一支。
此外,房姓的主要分支堂号还有:“世仁堂”等。
■【房姓宗祠通用对联】
〖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清河世泽;
凌阁家声。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房姓望起于清河郡,世代相传, 绵延不绝。下联典指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与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由名画师阎立本画象,并挂于凌烟阁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能吏称冠;
画师第一。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名官房彦谦,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下联典指前蜀画家房从真,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商山四皓;
太和三奚。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篆房茂长,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下联典指后魏司空参议房坚,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坚与幽州中正阳尼各举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出为澲阳太守。官终司空参议。
廉惠为政;
清白传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史晋州刺史房谟,字敬放,洛阳人。正光末历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宁太守。神武入洛,征为丞相右长史,以清直甚被赏遇,官终晋州刺史,世称清白,卒谥文惠。
天下规矩;
学士谋猷。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典指汉甘陵人房植,字伯武,桓帝时官河南尹,遵守礼法,有名当朝,当时人说:“天下规矩房伯武。”后官至司空。下联说唐初大臣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隋末进士,唐兵人关中,归附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并取得帝位。贞观年间,历官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宰相),与杜如晦、魏徵共掌朝政,当时人称“房谋杜断”,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定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五经之库;
三辅之师。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房晖远,世传儒学,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牛弘称其为“五经库”。下联典指隋房恭懿,性深沉有局量,仕北齐历平恩令、济阴守,并有能名,入隋累官海州刺史,所至称最。
天下房氏;
无出清河。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房姓宗祠“清河堂”堂联。
贞妻割耳;
贤母授诗。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朝燕·魏溥妻房氏事典。下联典指北魏·房景先母事典。
身入鲜卑;
子孙归宗。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晋时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并改姓为“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
房谋杜断;
博及群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开国宰相房玄龄“筹谋帷幄,匡定社稷”事典。
〖房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隔岭开花发;
凌空月殿新。
——唐·房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翻译家房融《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诗句联。房融,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士。
〖房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七郡太守擢司马;
五经库房有鸿儒。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建威府司马房元庆,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威府司马。下联典指隋代国子博士房晖远,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传儒学,桓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被称为“五经书库”。
〖房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及群收,道选瀛州学士;
精通三略,荣拜思恩武侯。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司空房玄龄,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强。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下联典指明代名将房宽,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守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房姓 - 姓氏源流 房姓渊源 房(Fáng)源出有二: 1、起源于姬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房姓 - 得姓始祖 房陵。尧之孙,袭封为房邑侯,以封地为姓,为房姓开姓始祖。房姓为燧人氏和伏羲的后裔,与方、房、旁、韩、卫、章、唐等姓同出一源。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故房姓的得姓始祖是上古时期帝喾时房王及唐尧的孙子房陵。 房姓 - 历史名人 房玄龄 房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重要。
房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宽:陈州人。明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战白沟河,将右军,失利。从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以旧臣,略其过。封思恩侯,禄八百石,世指挥使。永乐七年卒。
房胜:明代景陵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从真:前蜀画家,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蓍有《晋书》。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令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官终司空参议。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玄龄:唐代司空,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属善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勉。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房宽:明代名将,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练兵北平,移定大宁。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房姓 - 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所载,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据《姓氏考略》所载:房氏望出清河、济南、河南。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济南郡:汉代有齐郡之地设置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中书堂:唐代房玄龄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李世民举兵,房玄龄跟他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十余年。李世民当了皇帝,封他为中书令,任宰相十五年。因此该支以官衔“中书”为堂号。
清河堂:为房姓的总堂号。传江苏省苏州,扬州一支;湖南浏阳浏东一支……等等
注音: fáng xìng
姓氏源流
房(fáng)源出有二:
1、房姓诞生于距今约4300-4700年前,起源于姬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舜继位以后,房渚及丹朱所受封地点。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邢台市清河县东),清河房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上古 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之子丹朱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尧帝的儿子朱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尧帝认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帝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就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遂平),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袭封后以封地名称为姓氏,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氏。其裔孙房雅为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说为今山东武城,待考),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清河,并逐渐形成为一个望族,史称房氏正宗。 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出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后来成为房氏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夏商周(春秋) 夏(约前2100年~约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时周王室与房氏曾屡通婚姻。《国语·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见房氏因始于丹朱可上溯自帝尧,在周时受到了尊崇。丹朱第36代孙房钟,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左右的)时仍袭爵为房邑侯“
出自春秋时期出国之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房县志》卷六载“......(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是为房子国。”。春秋时期称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后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改称“房渚”。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改房渚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为房州。在历史文献《房县志·事纪》中记载:“周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败糜于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两汉 房钟第12代孙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司空房植,第13代孙房雅于公元前32年任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成帝末年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注:家族大了,经多辈繁衍,晚辈比长辈年纪大,实属正常】,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为望族。 两晋南北朝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门贵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勃海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联姻。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等家族因战乱部分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东晋时,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人把“房氏”称为“屋引氏”,称“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在古代,房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清河。所以有“揖让乾坤房姓始”、“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和“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之说。源于鲜卑化汉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南北朝时期在汉化的标志。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深化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屋引氏皆恢复汉字姓房氏人口远多于其他支系,是为河南房氏一族。清河房氏的分支。南北朝后期,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以“开科取士”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名人名相从此就很少出现。 唐宋 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房玄龄长子房遗袭父爵为梁国公, 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 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到河南同时房乾的后代也以此地为郡望,称河南房氏。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后,在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成为散居各地的小姓,并因生计所迫流离失所,出走周边省份(如山东、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 元明清 直到明初才出现了房宽(明代名将)和房胜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但房姓族人虽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风格始终未变。 (1) 房邑(河南遂平)尧的长子/房姓先祖丹朱始居. 其子陵在此开国开姓.(2) 浙江富春山(浙江桐庐县西)两汉之间新莽期间, 一房姓人(房植之父), 因不满新莽篡汉之政, 举家隐居于此, 垂钓为业, 自称”渔父”,与当时名士严子陵友善.(3) 广平府清河郡(河北清河县)汉桓帝时朝右公/河南尹房植回迁于此,其子侄辈房雅为清河太守,房姓于此成为望族.(4) 江南九箫山房植晚年谢仕后游于此, 并开基传业.(5) 长沙植子房炽康曾任长沙太守.(6)吴山(吴郡)房植第四代孙房尚志, 博通经史, 于三国魏时尝”执教授生徒于吴山.”(7)陕西凤翔房植五代孙房凌霄, 业儒学, 于晋初迁隐于陕西凤翔府伏波村.(8)清河郡房植11代孙房景伯,梁武帝时, 为清河郡太守. 回迁.(9)山东青州府房植13代孙房彦谦,于隋炀帝时隐于山东青州府,在临淄县开基, 殁于山东.(10) 长安(陕西咸阳)房植14代孙房玄龄起于临淄, 助唐开国后定居于长安, 逝后陪葬昭陵, 配享唐宗庙.(11) 河南洛阳房玄龄长子房遗直本袭父爵为梁国公, 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 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于此.同时房乾的后代也以此地为郡望,称河南房氏.(12)济南郡房雅十九代孙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郡。生四子:豫、坦、邃、熙,今称四祖房氏。(13)桂州府清河郡房植20代孙房启,始为句容总管, 在容九年后迁桂州府清河郡,食邑三千户.(14)开封房植21代孙房宁静仕唐德宗朝,为开封府尹, 其子房式仕唐宪宗朝,为河南府尹.(15)湖北武昌府房植25代孙房遵时,家资殷富, 唐禧宗时因黄巢之乱,率妻儿游于湖广武昌府,置田庄居住.(16)燕贞定府(河北)房植29代孙房遇隆,宋贞宗时由府尹进擢侍讲, 因与当权的丁谓意见不合,谢仕,徙于燕贞定府试剑石.(17)燕京永平府房植39代孙房蝇贞, 当元纲不振, 率家徙于燕京永平府.(18)燕京(北京)房植40代孙明思恩侯房宽, 以天年终于京(燕京), 葬于燕京永平府卢龙墓.(19)潮州府(广东梅州)房宽长子房远绍(字燕基,号万宝), 受父命持牒南迁, 先居福建宁化石壁村, 后赴广东潮州府大麻社(即今梅州大埔银江镇)开基.
(20)济南府房宽次子房远统(字燕裕,号万珍),受父命持牒在山东济南府开基.(21)湖广桂阳洲房宽三子房远续(字燕传,号万珠),受父命持牒在湖广桂阳州开基.(22)燕京永平府房宽四子五子在永平府续牒.(23)扬州郡据史载,明初朝庭曾驱吴地民以实淮扬二郡,扬州于此时开始有房姓人集中居住,并逐渐繁衍流布,仅兴化一地,截止1990年即达6836人.(24)广东连南连南八排瑶房姓于公元960年入粤,至1985年已传41代.连南小三江镇福田村房姓,1953年经省民委识别确认属八排瑶支系。相传他们原共有三兄弟,到广东后先居住连南白茫,后三兄弟各奔前程,长兄去怀集,二兄去瑶山,三弟又转湖南。长兄之子从怀集迁到本县小三江田心寨对面的沙坝寨。民国24年(1935年),因洪水冲垮住房,又搬到福田村居住,至今已发展到11代。小三江镇房姓生产和生活习惯亦已与当地壮族、汉族无异。(25)山东郓城郓城房集房氏家祠上的一幅对联,说明郓城房氏一族本出自山东,但明朝洪武年间又由安徽颖州(今安徽阜阳颖上)迁至郓城.山东郓城房氏共分五支,分布于郓城、菏泽、定陶、曹县、梁山以及河南、安徽等地。其中东北三省也有不少房氏源自郓城。其中的老长支主要分布于郓城,老二支分布于定陶北二十五里陈集、菏泽牡丹乡、曹县、定陶北戚妃寺等。(26)四川自贡据传为明朝张献忠剿四川时从广东迁到四川的一支,其后裔中曾有一位为自贡最大的盐商。(27)蜀中绵阳、德阳、中江、大足等地广东大埔银江明万宝公后裔中的一支,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风潮中大量迁徙入蜀,分居蜀中绵阳、德阳、中江、大足等地。仅中江就有后裔6、7千人。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狮子村.大锣村,杨家湾村,刘家沟村(28)马来西亚砂拉越闽南客家的一支,出自清河堂,具体从何时何地迁出,尚待考证.(29)山东微山县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也叫野雀子窝)迁至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并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还建有宗祠,当地族谱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30)江苏雎宁明初自山西曲沃迁至江苏邳州望母山北房台子.
(31)甘肃靖远
明初自卢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正统二年(1437年)初为陕西汉中守备,复迁靖虏。甘肃房氏始祖房贵 广东分布
①潮汕,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潮阳棉城、海门;澄海东里、澄城;潮州湘桥区;潮安庵埠;饶平黄冈;普宁,聚居大坪流沙等镇;惠来,聚居东陇、神泉、隆江等镇。此外,原系潮汕地区的陆丰甲子等镇。
②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汾水村;
③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房氏家庙”国器堂 ;
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
⑤东莞市篁村区胜和联益村(旧称房屋村)。其先代世居山东定陶,唐房玄龄之后,宋代中叶,有房氏之朝奉公者,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今东莞篁村) (明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吾庆善《房氏族谱序》)。一说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从山东济南迁入,曾建有房氏宗祠。
东莞凤岗镇三联乡排沙围村,迁入于明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由此传入。
⑥连南火烧坪八排瑶;
⑦茂名化州笪桥朱砂大汉村,桃胡村,黄林村;
8.廉江良垌镇香木径村,石城镇姓房村(原名火烧山村)。
安徽分布
①宿州市泗县屏山镇大房村,小房村,山后房村
②合肥市
③芜湖市泾县、枞阳县等
④巢湖市和县沈家镇房侨村
⑤阜阳市临泉县(古称沈邱),四个房庄,另有房数、水房庄等,为清初李自成兵败后由房姓两兄弟从山东移民而来。传说距县城七里处的房楼,以前曾供过房玄龄的金盔。
⑥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枣林村、北湖村、房楼村;
⑦界首市大黄镇房庄村;
-安徽天长,从扬州庙头迁至此地。聚贤堂 从苏州阊门迁入扬州,年代不详。
河南分布
①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东房庄村;
②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房庄;
③邓州市明之前从北京或山东迁至濮阳再到当地
④内乡县赵店乡花洼村房寨,明末从邓州迁至
内乡县湍东镇,赤眉乡杨营村东房寨小组,
⑤信阳县
⑥兰考县,分布于黄河南北
⑦河南南阳方城县博望东房庄 博望西房庄
⑧驻马店市/遂平县等
⑨周口市淮阳县 明末从山东枣南庄迁来。
⑩商丘市 主要集中睢阳区古宋乡五营村,该村房氏愈半,宗亲关系明晰。
山东分布
①聊城市茌平县朱官屯村;全村大约1000多人房氏姓名,辈分为: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鸿等……村中还建有房氏祠堂!
聊城市莘县妹仲镇康园村;
② 青岛莱西市南墅镇下堡村;
③山东济宁市邹城市房桃村;
④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乡,房家村;
⑤淄博市博山区山头窑广村,两平村,八陡镇,茂岭村,源泉镇,麻庄村;淄川区昆仑镇宋家坊村
⑥威海乳山市五(午)极镇房家村,公元1400(永乐年间)由青岛即墨北阡村迁出;
⑦济宁市梁山县韩垓镇
⑧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房集村;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乡李公庄村,明末清初从山西迁来。
⑩长清区大房庄(济南市文昌区大房庄);
⑾长清区五峰街道办事处北宋庄;
⑿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 房家屯村全村1000余人房姓500余人,始祖明朝自河北枣强迁居于商至今已有500余年,年湮世远 自迁始祖至六世祖之讳字称谓无以考据 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创谱立牒 自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毓 维 家 延 乐 心 怀 宝 有 常 自二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诗 书 执 礼 泽 立 伟 茂 庆 祥 ,二十世孙 房延斌 提供 ;商河县龙桑寺镇 房家村(均由河北枣强迁至于此);
⒀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娄家庄村、房家官庄村。
潍坊市青州市孟古村、房古村。
⒁章丘市黄河乡的 南房村 和 北房村。南房村已经有21代。清时期河北枣强迁入。两村的房姓人口大约800多人;辈份:培、佃、庆、英、俊、爱、孝、子。
临沂市苍山县房氏乐善堂分布: 临沂市:苍山县 房家村 宝山前 铁山 城子 东新 兴 伏山口 大官庄 陈桥 仲村 仲村河西 魏村 大坊村 南新村 大吴宅 兴明 郎庄 胡官庄 黄路 郯城县: 费县 新庄 罗庄区 房庄 枣庄市:驿城区 太平庄山亭区 王湾村市中区 齐村后川江苏省:东海县新沂市 棋盘镇管沈村人口:各地区共计人口5000人左右辈份: 庭 超 敬 铸 宏 毓 振 殿 永 学 保 家 肇 昌 泰 继 世 延 文 英华 章 传 广 远 厚 德 忠 良 长 先 贤 为 道 义 兴 绍 子 荣 尚莱芜市佛羊寸
泰安肥城市安驾庄;
郯城县 小房庄 房氏宗谱载:“房氏先祖清光绪间,由江苏省瓦窑小街子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庄。
房溜 追记房氏墓碑载,房氏始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苏邳州小街子迁居于此建村。因村靠沭河拐湾处,水流湍急,故取名房溜。
房圩子 清初建村,原名房家岗。后为安全,村周筑圩,改名房圩子。
西房庄 回忆房氏宗祠碑载,房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名房家庄,习称房庄。1958年以村中新筑南北大路为界,分为东、西房庄,此村居西,故名西房庄、东房庄。
-新泰市养流镇上刘村,汶南镇南辰、重兴庒村
-德州市齐河县大夫营前甄 乐陵市{县}花园镇房家村、临邑县德平镇房集村
-平度市吕家集
-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建有宗祠;
-东阿县鱼山村;
-夏津县东李官屯房庄;
-汶上县,分布于义桥乡、南站镇、白石乡、郭仓乡、苑庄镇、郭楼镇、南旺镇等地,从临淄迁入,迁入后已传二十代。
-莱阳市柏林庄镇白石埠村,龙旺镇纪格庄;
-临沭县石门镇房巡会村。
-滨州市沾化县,主要分布在富国镇的房一、房二、大房家和小房家村,刘彦虎,吴家庄子、东杜、滨海乡的河溃村、下河乡的房岭村等。邹平县临池镇大房村、小房村。
-日照市分部在日照市区、三庄镇、西湖镇、龙山镇、五莲房家沟、莒县等地。
-即墨县 200-300年前从云南迁到山东。辈份:廷,正,大,太,世,安,克,文等,主要分布:金口镇,田横镇等。
-诸城县/沂水县/坦城县/莱芜县/新泰市/烟台市/郓城/鄄城县/蒙阴县/临朐县等
山东淄博沂源 ;
山东省文登市宋村乡山东村。
菏泽市单县莱河镇有西房六和东房六。
潍坊坊子区九龙街道下房村,上房村。
江苏分布
①泰州兴化市,明初由苏州迁至,其中:
茅山镇北陈村;
缸顾乡房家舍;中堡镇东、中堡镇西二村,始祖房公正武,来自山东省济南府余化县,后迁往苏州菖门三堂街,明洪武年移居到此;
大邹镇等
②扬州高邮临泽镇;
③镇江句容县陈武镇房家边村;
句容县移风乡/孝义乡;
④盐城东台市;
盐城射阳县特庸乡串河村一支,与江苏兴化中堡房姓一系为近支。
⑤江苏泗阳,主要居住在该县临河镇王三庄村,房湖村(清朝叫房家湖),同时洋河镇、屠园镇等地也有散居,历史名人有房震亨等(载入清泗阳县志;)。
⑥徐州沛县、新沂、铜山县
⑦徐州黄河南雎宁县房台子/张圩/姚集/庆安/王集/双沟等地;
⑧常州溧阳
⑨连云港云台区花果山乡小村;
关于江苏姓房和江苏常见的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