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平江苏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平江徐氏族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探春慢·龟翁下世后登研意》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径苔深,念断无故人,轻敲幽户。细草春回,目送流光一羽。重云冷,哀雁断,翠微空,愁蝶舞。荡鸣澌,游蓬小,梦枕残云惊寤。
还识西湖醉路。向柳下并鞍,银袍吹絮。事影难追,那负灯床闻雨。冰溪凭谁照影,有明月、乘兴去。暗想思,梅孤瘦、共江亭暮。
【前言】
《探春慢·龟翁下世后登研意》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描述作者登研意山悼念兄长龟翁;下片忆及兄弟情谊,为兄长的亡故,也为自己的老去而悲伤。
【注释】
⑴探春慢:词牌名。又名“探春”。《词谱》:“因此词宋人俱咏初春风景,或咏梅花,故名‘探春’。”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十二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按此调见《白石道人歌曲》,别是一体;是作句律,与集中《探芳新》同,惟起句二字未合,疑“苔径”二字误倒(这里已倒成“径苔”),同为自度腔,而异其名也。
⑵龟翁:即吴文英亲兄翁逢龙,字际可,公元1217年(嘉定十年)进士,与吴潜同榜,官至平江通判。戴复古《石屏集》有《京口别石龟翁际可》诗;《浩然斋雅谈》:时可与君特为亲伯仲。题称石龟为兄,意亦时可兄弟行也。研意:山名,从此词中“还识西湖醉路”,及《柳梢青·与龟翁登研意观雪怀癸卯岁腊朝断桥并马之游》词题中“断桥并马之游”推断,此山是在吴越境内。
⑶“径苔深”二句:一本作“苔径曲深深,不见故人”。
⑷春回:一本作“回春”。
⑸送:一本作“断”。
⑹荡鸣澌:一本作“逞鸣鞭”。
⑺梦枕残云惊寤:一本无“云”字。
⑻梅孤瘦:一本作“梅孤鹤瘦”。
【赏析】
“径苔深”三句,点出登山原因。“幽户”,“幽”可释为冥间,幽户则为冥屋,亦即墓穴,这里可释为墓碑。据此可知龟翁之墓也在研意山上。此言研意山上石径幽深曲折,苍苔斑斑,少有行人。词人却因为怀念兄长龟翁去世,所以特地登研意山祭扫兄长之墓,并且轻敲墓碑,哀哀哭泣。“细草”两句,含龟翁下世,一去不复返之意。此言春回大地,草发嫩芽,词人感叹:时光可过得真快呀!好像眼前的飞鸟,一瞬而逝又是一年中的春天了。可叹龟翁去世,已是不能再同登此山了。“重云冷”四句,登研意山,所见之景。言天空中寒云滚滚,雁声已绝,四周山色空蒙,眼前冥纸如愁蝶飞舞,处处一派凄凉景象。“愁蝶”,因前已点出“细草春回”,系初春季节,应无蝶舞,所以应释为冥纸飞舞为妥。这是因为词人心伤兄逝,而致眼前景象皆含哀伤,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之分。“荡鸣澌”三句,写从思兄的幻梦中惊醒。“澌”,《礼记·檀弓》郑注:“消尽为澌”。又《曲礼》说:“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此言词人站在墓前哀思不已,遂有残云、愁蝶之幻景。这时惊醒过来,远眺天水际船帆点点,空旷一片。
“还识”一句,总领下片为忆兄生前。词人说:去世的兄长啊,你还认识那条我与你共醉同游的西湖路吗?“向柳下”两句承前,述醉游西湖路的细节。词人说:我与你曾在柳荫下并辔观赏西湖山水,身上的白袍随柳絮一齐飘拂。“事影”两句,用苏轼与弟苏辙,兄弟连床听雨夜话的`故事。据此也可证实梦窗与翁逢龙确系亲兄弟也。词人说:我俩像苏氏兄弟一样连床听雨夜话的那些快乐事,因为你兄长的逝世,已是永难再现。“冰溪”三句,忆及与兄长同访梅花事。“有明月,乘兴去”,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逵,造门而返的典故。词人说:兄弟俩曾在一个明月夜登研意,在寒溪边踏雪访梅(事见《柳梢青·与龟翁登研意观雪怀癸卯岁腊朝断桥并马之游》词),如今我再临清溪,还能与谁共照溪影?“暗相思”三句,伤兄叹己也。言词人为兄长去世经常在暗中哀思不已,以致人比梅树还孤寂、消瘦;且亦悲叹自己如今也如江亭外遥坠的夕阳一样,已近暮年矣。
叶姓起源
一、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三、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僳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介绍文件叶姓迁徒史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 (一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 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ju),仕钱塘(今浙江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yao)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姓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姓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liao)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 3600名,战将123名入闽征讨(史称58姓入闽)。其中众多叶姓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姓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姓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姓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姓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姓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姓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 (934—936)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姓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记载:一世祖为叶翥(2hu),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所有这些都说明,叶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姓已成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宋史》中立传的叶姓人物有12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代叶姓人物有47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苏籍1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47宋代叶姓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1名为河南人外,其余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姓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姓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有明清叶姓人物117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姓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苏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广东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东各1人,这说明此时叶姓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姓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如:余姚的叶姓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说:叶梦得孙叶篑 (ku?),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称:叶篑孙叶
文达,元代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叶(竹贵)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步得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梦得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永初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工《叶氏家谱》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姓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南阳叶氏宗谱》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
金华叶姓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双溪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以业鹾(cuo,盐的别名)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象山叶氏重修宗谱》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姓是淳安县迁入的。《龙溪叶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浦阳叶氏宗谱》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间(1573—1619)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姓《西山叶氏宗谱》: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 (1644—1661)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钅惠)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姓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姓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姓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子良子槟,复由扬州、1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姓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称: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定居南安诗山社坛。《国宝叶氏族谱》记载: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同安叶姓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 (今河南开封)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20余载,咸淳间升闽制置使。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yong)后裔。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姓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 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无锡《圻里叶氏宗谱》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七世孙叶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其始祖为叶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季子叶纲芳,雍正间 (1723—1735)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青浦)叶氏家谱》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1628—1644)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其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间 (1662—1722)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平江玉山族谱》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楚南叶氏族谱》称其一世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纟圭)(gua)。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安徽叶氏 太平(治所在今当涂县)、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太平《叶氏宗谱》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属江西)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15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 26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叶姓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7子2媳1女共12人于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迁居四川。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载龙川县叶氏25世至29世有 29个分支叶氏入川。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自叶大经后又传27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海南叶氏 叶姓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台湾叶姓
叶姓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姓是在清康熙年间(1622—1722)。《台湾通志稿·人物篇》记载,康熙三十五年 (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后不断有叶姓族人来台定居。《台湾府志》、《凤山县志》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康熙六十一年,叶某打猫东堡叶仔内庄;乾隆初年(1736年),叶五常,入垦嘉义西堡永虞厝、过沟庄;乾隆初年,广东人叶古入垦港东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带;道光元年(1821年),叶某与邱姓人一道入垦沙连堡内茅埔庄;道光八年,广东人叶云,入垦东势角中科庄(今台中县东势镇)。《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载,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嘉庆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1臼o)、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屏东县古碑文集》载,嘉庆八年,叶玉生、叶孟荣与屏东县内埔村人同建天后宫。《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载,嘉庆九年,广东人叶振旺居今东势镇,与庄民同立东势角圳谕示碑。《嘉义县古碑文集》载,道光十六年,叶队与邑人捐修嘉义城。
移居台湾的叶姓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福建同安县。清康熙末年,叶仲勤入垦今彰化市,叶雄入垦今台北市;雍正年间(1723一1735),叶猛入垦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叶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区,叶天祈、叶志入垦今台北市;嘉庆年间,叶继茂入垦今台北市,叶通殿入垦今台北,叶乌治入垦今台北板桥,叶英入垦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间,叶士拱、叶松麟入垦今台北市中山区,叶邦入垦今高雄阿莲。晋江县人叶求,乾隆末年,入垦今高雄楠梓。安溪县人叶砂,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市。平和县叶田人乾隆末年,入垦今桃园市,叶海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垦鱼池。海澄县人叶思,道光年间,入垦今竹南。
广东陆丰县 清康熙末年,叶奕明先迁澎湖,后移垦桃园平镇;雍正年间,叶天意入垦今云林斗六;乾隆末年,叶必达入垦今新竹竹东,叶仁吉入垦今苗栗南势,叶笃秀入垦今屏东内埔;嘉庆年间,叶仁奏、叶仁卿入垦今桃园平镇,叶宏波入垦今苗栗;道光年间,叶壬风入垦今新竹芎林,叶兆庆先迁新竹北埔,后裔移垦今苗栗南庄。梅县人叶文兴清乾隆初年入垦台中丰原;叶天开嘉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长乐县人叶日寿、叶发寿兄弟,嘉庆年间入垦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叶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湾发展成为庞大的家族。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叶姓为台湾的20大姓之一,约有30余万人,子孙遍及海岛。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 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 828804户居民中,有叶姓10913户,占全部户数的1.32%,居全省737姓的第20位。
海外叶姓
叶姓族人在宋代便有到海外谋生,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书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下来,如叶盛,生卒年不详,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音乐传至高丽。叶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南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社坛叶氏族谱》就载有族人138名前往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清宣统三年 (1911年)《国宝叶氏族谱》记载有46人移居东南亚;福建晋江民国年间《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记有16人前往东南亚。
叶氏移居东南亚的时间,《社坛叶氏族谱》记载:叶买,“号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庆六年(1801年)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 (1827年)闰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无归”。由此推测,叶氏移居东南亚当最迟在清道光年间。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叶姓族人定居。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叶姓族人的足迹,比较著名的叶姓人物在马来西亚有吉隆坡的奠基者叶亚莱、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华文教育工作者叶鸿恩、华人作家叶观仕,国会议员叶炳汉;印度尼西亚有华人政治活动家叶全明、华人律师叶添兴;新加坡有华侨报人叶季允;菲律宾有众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叶何塞;泰国有华人著名摄影艺术家、文艺作家叶树勋;越南有华侨商会领袖、银行家叶伯行;巴基斯坦有华人针灸医生叶彬举;加拿大有华人学者叶嘉莹;澳大利亚有华人领袖叶炳南。
家谱叶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姓族谱的编修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当在汉代就有了叶姓族谱,《梅州叶氏源流》载该族53世祖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蔡邕曾为之作序说:“……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故董仲舒于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叶氏世爵赋,称其代不乏人……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岁在己卯十一月议郎绍进爵光禄勋蔡邕伯喈顿首拜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叶姓家谱当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但保存下来的族谱多为清以后的,以叶姓族谱为例,《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 180种叶姓家谱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92种叶氏族谱中,清以前编修的仅有8部,其余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
电视剧《婚后三十年》里面平江市乐阳县为电视剧所虚构的地点。电视剧《婚后三十年》的拍摄地点为浙江绍兴。
《婚后三十年》是由王小康执导平江苏氏,李宗翰、涓子、岳红、吴冕、娟子、何建泽等主演的家庭伦理情感剧。
该剧讲述了中国黄酒产业30年的发展史,同时折射出3个重组家庭的婚姻状况以及悲欢离合。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苏红梅难产,产下一子。不料,丈夫贺天明却背叛了她,另娶高干之女康小丽为妻。苏父也因此心脏病突发猝死,苏家大乱了。苏蕾是苏红梅的妹妹,断然将孩子抱给了贺天明,喝令平江苏氏他马上滚蛋,从此别让姐姐再看见他。打那以后,苏红梅失去了儿子的下落,彻底绝望了。
同时,由于贺天明隐瞒了婚史,康小丽无法原谅他的欺骗行为,不仅故意给孩子取名叫贺狗子,还百般地折磨他,好一场家庭"冷暴力"拉开了帷幕。后来,苏红梅进了黄酒厂当了一名工人,却险些遭到车间主任马卫国的强暴,幸亏师傅杜和平挺身相救。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杜和平却不慎将马卫国意外打死而被捕入狱,妻子于芳也断然与他离了婚,苏红梅也无疑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 秋水是马卫国的"疯妻",病逝后,苏红梅居然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收养了其子马小虎,旋即苏家陷入了窘境,也闹得鸡犬不宁。
一时间,苏红梅倍感窒息,幸亏供销员康文彬向她伸出了关爱之手,并一起创办了"苏氏"黄酒作坊。后来,康文彬与苏蕾结为夫妻。且不知,在他的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说白了,他才是马小虎的亲生父亲,是康小丽的亲哥哥。
很快,苏红梅发现了"隐情",但更多的是为了妹妹的家庭着想,便断然将此秘密隐藏了下来,一如既往给马小虎当母亲,并在康文彬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贺狗子。谁知年幼的儿子却不认她,还狠狠咬了她一口。
苏红梅难过之余,执意要抱回儿子,可康小丽宁死也不答应,发誓要跟她斗到底,甚至连哥哥康文彬的情面也不顾及,破口大骂他就是苏家的"上门二女婿",只会为苏家的"黄酒"产业的发展卖命。一气之下,康文彬恨不得要抽她,兄妹俩断绝了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婚后三十年
源流·派语
2000年(望城)《龙塘苏氏族谱》为1926年修《龙塘苏氏七修族谱》的增补本。"世系载"始祖、一派祖义全,字事宜,明初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乌泥巷瓦杂园徙居湖广长沙府浏阳县,长子忠奇转徙益阳;次子忠顺,生承香、承和、承秀。承秀,字芳松,号映轩,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浏邑迁居长沙龙塘,垦辟八九十三甲之地。生友富、友贵,开富、贵两房,螽斯衍庆,庐壤星散。
(旧派)义忠承友伯 邦允荣继明 启国朝源远 光昭新世泽 盛大振南湘 文业宗家学 英华益炳芳 (续派)传经开俊彦 树德毓贤良 通达辉金榜 猷为耀玉堂。
清同治三年(1874)(浏阳)《苏氏次修族谱》称苏氏始于轩辕,至陆终,终生樊,樊佐舜有功封于昆吾,其子封于苏,后世遂以苏为氏。其地即邺西苏城是也。"清浏一本引"云:清浏苏氏始自洪都符公(东坡公之孙)七派孙如日公,字环六,号瑞阶,为一世祖。公次子裕伯,字图南,宋理宗时诏赐史部侍郎,值宋末隐名湖湘间。元初偕弟崇侯徙居星沙,大德时卜居浏阳北乡缎牌。裕伯生子四,派名孟仲、季仲、清仲、才仲。孟仲居缎牌,历亨友宗茂志敬德胜太平能通,今十四派,籍编二十七都五甲苏于宝;季仲迁笏圭,历祖朝万友宗茂志敬德胜太平,今十四派,籍编二十八都三甲文苏湖;清仲迁洞阳,历亨元再万能通永继茂志敬德胜,今十五派,籍编二十九都五甲苏汤定六甲苏汝定;才仲亦迁洞阳,历亨元再万能通永继茂志敬德,今十四派,籍编二十九都八甲汤苏周。崇侯,字冲南,子才兴,字惕,生淮、河、泗三子。兴偕长子淮、次子河徙善化南塘;三子泗迁江西吉安。
(雍正八年编定宗派)正学崇先达 文光有俊良 (道光二十六年续定宗派)安邦书泽远 修业后贤昌 立本敦伦道 传家秉义方 基高培益厚 自必发其祥。
1947年(新化)《苏氏五修族谱》载"旧序"称得常公兄弟于宋元丰年间从江西泰和圳上千秋乡水柏保梅子湾泛舟来楚,卜居邵州梅城苏溪。后得卿公转徙潭州,得贵公徙居武冈,长三公迁居太平铺(县籍不详),子隆公无考,子旺公居苏溪庙关洲后,分衍乐安冲。得常公则卜居太阳、岩口、柳溪土碟等处。"五修源流考"曰:"吾族与梅山苏氏为一系","乾隆谱称始祖得常公,系吉安泰和县圳上千秋乡水柏保人氏,其为唐末避兵乱而出,可无疑义","祖先于宗无辱,而不必故为之讳者,盖以此也。至得常公以前之派衍,乾隆谱源流仅载太极公之子一语,然此亦子虚乌有之类,不足为据。"
(得常房派语)子卿甫梦翁 志景永广显 秀元仲凤学 九本光希德 (续派)肇传先业 继嗣其昌 贻谋泽远 懋绪昭彰 毓英蕴藻 启美钟良典彝笃庆 惠化滋长 崇前裕祚 延纪久祥 开源尚省 瑞裔宏扬。
按:《通志·氏族略三》:"苏氏,己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为司寇,邑于苏,子孙因以为氏。世居河内。又有拔略氏,改为苏氏,虏姓也。"
按:《宋史·梅山峒传》等书记载:梅山,为上梅山,今新化;下梅山,今安化。苏氏,为梅山蛮酋大姓,与北江(今永顺、慈利各县)彭氏,南江(今沅陵、辰溪、溆浦各县)舒、向、田三氏,诚州(今靖州)杨氏并称。苏氏族谱编纂者多不承认为蛮夷后裔,殆以蛮为祖,于宗有辱之故,实谬矣!即为蛮獠之裔,抑有何辱?
郡望·堂号
扶风郡、武功郡、眉山郡等。
武功堂:出自隋唐间苏世长事典。苏世长,武功人。周武帝时,年10余岁,即上书言事。隋朝时官都水少监。隋炀帝在江都为宇文化及所杀,世长为炀帝发丧,哀恸感行路。郡丞王世充立越王侗,后自立郑王,署世长为太子太保。洛阳平,遂降。唐高祖擢拜谏议大夫,侍宴披香殿,以奢侈为谏。帝咨重其言。贞观初,使突厥不受赂遗。后出为巴州刺史。其苗裔用其居地武功为堂号,以资永久纪念。
眉山堂:典自北宋苏洵父子。苏洵,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与子轼、辙皆以文学名世,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时称眉山"三苏"。其后人遂以"眉山"为堂号。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重,有的又以"式眉"作为堂号。
还有文海堂、聚星堂等。
堂联
南昌故郡;西蜀名家。
三苏望族(苏洵父子);五凤功臣(苏武)。
北海牧羊不屈志(苏武);南天放鹤超然情(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父子);千古文章四大家(黄庭坚等苏门四学士)。
武列麒麟名垂汉室(苏武);功铭太史望重周京(苏忿生)。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苏武);
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苏舜钦)。
十九年冰雪盟心骏烈辉煌万古勋名留画阁(苏武);
廿七载风雨奋志鸿文炳蔚千秋学业绍眉山(苏洵)。
历代名人
桂阳郡(今郴州)人苏耽,汉末方士,宋元符三年(1100)诏封冲素真人,苏仙岭相传为其成仙处;澧州(今澧县)人苏坚,北宋神宗年间为钱塘丞,督开西湖;子苏庠,诗人,有《后湖集》传世;桃源人苏彬,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为靖蠲免科额及赴京击登闻鼓,自缢鼓下;平江人苏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赐进士,著有《春秋繁露义证》等书;新化(今冷水江)人苏鹏,反清反袁,后避政趋教,主持青峰农业学校10多年;其子苏仲湘,辞书编纂专家;麻阳人苏怡,电影导演;浏阳人苏鲁、苏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湘潭人苏公望、苏本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平江人苏振华,无产阶级革命家;湘阴人苏晋仁,佛教史学家;长沙人苏健民,化工专家;澧县(今津市)人苏先狮,传染病学家;攸县人苏纪兰,海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其说始于五代、宋初。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臷他考上状元,皇帝因他长得丑陋为终南进士,分发到湖广酃县当县令,后封他为奉直大夫。而《钟馗传》里讲他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到阎王那里被封为斩妖除魔大将军,斩杀世间一切鬼怪。从此“钟馗打鬼”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钟增亚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画家 湖南衡阳人
钟纬剑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烈士 湖南醴陵人
钟期光 上将 湖南平江人
钟赤兵 中将 湖南平江人
钟 伟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明彪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发平 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湖南桃源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钟渭贤 广州军区联勤部政委 湖南桃江人
钟向群 中国银行科技部总工
钟耀辉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监管司办公室副主任
钟期荣 香港树仁学院院长、法学专家 湖南长沙人
钟理明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湖南邵阳人
钟宜淳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钟生林 湖南武陵集团董事长
钟存仁 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时益 台湾省财政厅长和国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 湖南桃源人
钟姓名人
中华钟氏网 2008年11月5日 中华万家姓
1 钟兴: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文荣。
2 钟皓: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配刘氏, 子一: 繇。
3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 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配吴氏,子二: 毓、会。
4 钟毓: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配荀氏,子一:司顗。
5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六四年,魏国儒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 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6 钟司顗: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7 钟熹: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配晏氏,子一: 颖。
8 钟焘: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9 钟照: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0 钟颖: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1 钟颜: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2 钟项: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
13 钟昭: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4 钟晖: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迁居江夏。
15 钟雅: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6 钟隆英: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17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8 钟志学: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
19 钟志淳: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配张氏。子一: 辅。
20 钟朝: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配宋氏,子一: 辐。
21 钟辐: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配梁氏。子一: 嵘。
22 钟嵘: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配齐氏子一: 宿宗。
23 钟宿宗: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4 钟世翰: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配汤氏,子五: 国珍、国宝、国器、国栋、国翰。
25 钟世藩: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配杨氏,子一: 国桢。
26 钟国珍: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后开秦迁居柳州。
27 钟国器: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8 钟国翰: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29 钟士廉: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配高氏,子一:侗。
30 钟侗: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31 钟嘉谟: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一: 绍京。
32 钟绍京: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配裴氏,封越国夫人。子一:羡。
33 钟羡: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4 钟文柄: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5 钟文灿: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6 钟文耀: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垅。
37 钟霖: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配裴氏。子一: 秉联。
38 钟雰: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39 钟茂松: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一鸣: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配秦氏。子一: 绅。
41 钟传: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2 钟英: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3 钟名儒: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金声、金亮、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4 钟名俊: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5 钟名杰。: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6 钟名宁: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7 钟金怡: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48 钟金情: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49 钟金博: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0 钟艺古: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1 钟振纶: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2 钟清: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3 钟澄: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配苏氏。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4 钟流: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配鲁氏。子一: 镗。
55 钟奭: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6 钟铉: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7 钟鏐: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配贾氏,子一: 峰。
58 钟镗: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廷芝、瑞芝。
59 钟峰:字九我。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江西钟氏始祖。配朱氏,子五: 友忠、友仁、友义、友智、友信。
60 钟友仁: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1 钟友信:字敦实。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配江氏。子一:受。
62 钟鼎:字名器。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配张氏。子一: 日贞。
63 钟希和: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子一:存敬。
64 钟日贞:字德耀。号阳明。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维恭。
65 钟日新:字汤明。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配欧氏,子二: 维清、维祺。
66 钟存敬:字惟直。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配罗氏。子二: 杰、俊。二人仍居西山。
67 钟伯琮:字巷璧。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配袁氏,子二: 大海、大用。
68 钟大海: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配严氏,子三: 悫、慧、恕。
69 钟大用: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配卢氏。子二: 思、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0 钟恕: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配袁氏。子二: 明德、明善。
71 钟道: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配郑氏,子二: 日尧、日舜。
72 钟明善: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配梁氏,子二: 日文、日武。
73 钟明经: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配林氏。子七: 日诰、日诏、日咏 日诗、日谆、日志、日询。
74 钟日禹: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配林氏,子二: 芳型、芳升。
75 钟芳杶: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配黄氏,子一: 颢。
76 钟世杰: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配严氏,子二: 箕范、丹书。
77 钟丹书: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78 钟伯琰:字肇盛 号发基。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79 钟华:字华兴,号松轩。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子二: 禧 受。
80 钟宪鼎: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秋兰。子三: 栋 楷 相。
81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2 钟梧 号白崖。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龙戴贞。子一: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摘自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文公世系。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万代久兴,树焕增锦。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在明末以后万载钟氏就很少做官的族人了,实为可惜,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3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4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5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6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
87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8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89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0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苏遂礼平江苏氏:苏轼平江苏氏的少子,妾王朝云所生。因苏轼之祸,送养于梁姓,取名梁师成,深得徽宗,钦宗宠信,官至太尉。
苏汉臣平江苏氏:南宋画家
苏天爵:元朝名臣
苏宣:明朝篆刻家
苏四十三: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
苏三娘:太平天国将领
苏元春:清末湘军将领
苏天福:捻军首领
苏曼殊:(公元1884~1918年),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原名玄瑛,后为僧,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近代文学家、佛学家。
苏步青(公元1902~2003年),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
苏光铨(公元1869~1919年),字学金,号蕴玉;福建德化得中乡宝美村人。著名近代德化瓷雕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兆征(公元1885~1929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中共工运领袖之一。
苏景三 (公元1888年~1968年),字逸兴,甘肃白银人氏,曾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后在甘肃靖远一带对教育,交通,水利做出大平江苏氏的贡献。
苏振华(公元1912~1979年),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苏静(公元1910~1997年),福建海澄人(今福建漳州龙海)。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苏炳文(公元1892~1975年),字翰章;辽宁新民古城子乡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东北民众抗日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苏祖馨(公元1896~1963年),字馥甫;广西容县杨梅镇新塘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八军军长。
苏文钦(公元1907~1996年),字日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苏国平(生卒年待考),苏东坡第三十三世孙;江苏江阴人。著名当代苏氏族谱续修者。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平江苏氏和平江徐氏族谱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